三门峡与黄万里

2025-05-20 07:31:2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黄万里,其实是心里不平,主要是跟张光斗比,两人年纪差不多,都在美国留过学,还觉得自己不比人家差,凭什么黄河治理没有自己什么事!他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说洪水搬家,这本来就是人家的设计思路,用中游的少量淹没,来换取下游的大灾难。从整个国家的利益来看,是没问题的,无非就是损失补偿没有到位罢了。他说人家的规划方法不对,可是他自己也说他认为的好办法在现有文献中尚未见到,他自己的研究结果,他自己都觉得还没有达到完善的阶段。只是提出一个方法,怎么就觉得坝高应该低于360米?
说到底还是周恩来自己作的,当时只要安抚好陕西人就行了,还非要人家做出牺牲——淹一家保万家,其实没那么玄乎,在邓子恢的报告里出现的数字是60万人对8000万人,其实当时应该将这两伙人捆在一起就好了,让那8000万人养着这边的60万人不就完了吗?

回答2:

黄万里,早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后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工程博士学位,是第一个获得该校工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曾因反对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而被错划成右派,是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黄万里主张从江河及其流域地貌生成的历史和特性出发,全面、整体地把握江河的运动态势;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把因势利导作为治河策略的指导思想。他的这一理论,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他一生坚持反对修建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及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并不是因为他是头长反骨的人,而是源自其水利的基本理念和对中国水资源的正确评价;但他的治黄策略及对于三峡工程的意见均未被决策者采纳;在被“平反”以后,他多次向中央去信,阐述自己的观点,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黄万里教授生前曾说过:“我对三峡工程的意见,屡屡上书中央,先后六次,屡挫屡上。我要求中央领导给我三十分钟的时间,听我汇报就可以把问题讲清楚,可惜无此机会。当年三门峡还让公开辩论七天,现在没有人和我辩论,杂志上也不刊登我的不同意见,我是看不到三峡建成后的后果了。你们还能看见,帮我记着看看,但愿我的话不要言中,否则损失太大了。”
历史已经证明了黄万里教授在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的观点是正确的,并且正在证明着他对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观点也是正确的。可惜他的正确理论没有因为三门峡大坝工程的彻底失败和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错误而树立起来,中国政府还在继续错误的水利政策。   在中国,要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除了有学问还不够,还要讲真话,不怕政治和学术上的打压,坚持反对错误的决策,甚至要冒着生命的危险。马寅初教授和黄万里教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是没有院士头衔的学科泰斗,是斗士,是英雄!

回答3:

可以参考 黄万里文集 里面有汇总的关于三门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