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县是华北平原上最古老的县份之一。早在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人们就在这里生产、放牧。据考古学者发现,今白古屯乡小韩村西南一公里处,有新石器时期遗址,文化层0.8米厚,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战国时期,武清县有广袤千里的雍奴薮①,“有鱼、盐、枣、栗之饶”。当时雍奴薮属燕国管辖,燕人在今豆张庄乡青坨村西筑长城,绵延百里,至今有迹可寻。 秦汉初年(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始设泉州、雍奴二县。泉州县城遗址,在今杨村镇南的城上村北500米处,今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雍奴县范围大体在今运河以东,渤海湾以北,香河、宝坻县以南的广大地区。雍奴县城在今后巷乡大宫城村东侧,在一次海浸中,人走城空,故名大空城。后人觉得不雅,改名大宫城。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撤掉泉州县,并入雍奴县。此时雍奴县城已迁到今泗村店镇旧县村,该村南尚有称“四方台子”的县城遗址。古人云:水之北为阳,水之南为阴。雍奴县城在雍奴大泽之北,故称“雍阳”。 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雍奴县更名武清县。 关于“武清”两字的由来,据《郡县释名》中解释:“武清取武功廓清之义也”。何谓“武功廓清”?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自唐开元初至天宝元年,是唐玄宗李隆基(唐明皇)创建的盛唐时期。在此之前,武则天掌政,雍奴县及幽州(北京)广大地区,常受到塞北契丹族、奚族、突厥族等侵扰,连年战乱,百姓无安宁之日。27岁的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改革武则天时期的种种弊端,一面加强边塞的防御力量,用军事功绩去摧陷廓清,荡涤邪恶,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一面发展生产,疏浚运河,使中国南北经济大动脉畅通。江南的稻米、丝竹、茶糖及百物经运河于海上运到天津,再经潞河、蓟运河运抵幽州及边塞重镇。同时,塞北的耕牛、战马、皮革、药材,雍奴县盛产的鱼、盐、铁、枣、栗、缯布等也源源不断地运抵京城长安和江淮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本地区汉民族与边塞少数民族的和睦相处。这一盛世长达40多年。大诗人杜甫在他的《忆昔》诗中描写道:“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男耕女桑不相失” 。意为官仓、民仓都很丰实,国泰民安,远行千里不带寸兵。 天宝元年,唐明皇彻底废除了全国十大边镇的都督府和大都督府,新设置了集军权、政权、财权于一身的节度使(为14年后的安史之乱种下了祸根)。是年,朝廷规划区域,把全国一百多个不稳定的县名重新命名,雍奴县更名武清县。 自此,武清县名一直沿用下来,直到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武清区。2000年,武清区辖17个镇、17个乡:杨村镇、崔城关镇
黄口镇、河西务镇、王庆坨镇、城关镇、梅厂镇、大良镇、下伍旗镇、南蔡村镇、大孟庄镇、泗村店镇、东马圈镇、石各庄镇、汊沽港镇、大碱厂镇、黄花店镇、河北屯镇、徐官屯乡、东蒲洼乡、黄庄乡、豆张庄乡、聂庄子乡、上马台镇、曹子里乡、大黄堡乡、后巷乡、双树乡、北蔡村乡、大沙河乡、高村乡、白古屯乡、下朱庄乡、陈嘴镇、大王古庄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814752人,各乡镇街道人口(人):杨村镇 92871、梅厂镇 18204、大碱厂镇 20108、崔黄口镇 34658、大良镇 26069、下伍旗镇 25095、南蔡村镇 24473、大孟庄镇 22911、泗村店镇 16728、河西务镇24982、城关镇 26337、东马圈镇 15074、黄花店镇 23659、石各庄镇 21410、王庆坨镇 36270、汉沽港镇 33913、徐官屯乡 13415、东蒲洼乡 24403、黄庄乡 20839、豆张庄乡 21644、聂庄子乡 12968、上马台乡16381、曹子里乡 22085、大黄堡乡 17290、后巷乡 19911、河北屯乡 31388、双树乡 15372、北蔡村乡 17422、大沙河乡 15701、高村乡 17756、自古屯乡 21304、大王古庄乡 20899、陈咀乡29329、下朱庄乡 11851、武清农场虚拟镇 2032。 2001年底,武清区辖5个街道、19个镇、5个乡:杨村街道、徐官屯街道、下朱庄街道、黄庄街道、东蒲洼街道,大良镇、崔黄口镇、梅厂镇、南蔡村镇、河西务镇、河北屯镇、大减厂镇、下武旗镇、城关镇、黄花店镇、石各庄镇、王庆坨镇、汊沽港镇、东马圈镇、泗村店镇、大孟庄镇、上马台镇、大王古庄镇、陈嘴镇,白古屯乡、高村乡、豆张庄乡、曹子里乡、大黄堡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