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合的重组频率高出上千倍,但F因子本身很少转移,所以接合后所产生的重组体一般仍是
细菌。整合在Hfr染色体上的F因子又可脱离染色体而恢复游离状态,从而使Hfr细菌转变成
细菌,当F因子从Hfr染色体脱离时可以带有部分Hfr细菌的染色体而形成F′因子,F′因子又可通过交换而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上。
细菌也可通过获得F′因子而改变遗传性状,这一过程称为F因子转导或性导。
关于细菌接合的知识大部分来自由法国微生物遗传学家F.雅各布和E.沃尔曼在1956年所首创的中断杂交实验。所谓中断杂交实验就是将多标记的
菌株的细胞和Hfr菌株的细胞相混合,培养不同时间后取少量样品,通过剧烈搅拌使接合中的细菌细胞互相脱离,然后再在排除亲本Hfr细胞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分析培养基上出现的菌落,看有哪些原来属于Hfr菌株的性状出现在
菌株的细胞中。通过这些实验,可以看到从混合细菌到中断接合这一段培养时间愈长,在
细菌中出现的Hfr菌株的性状愈多。 一个特定的Hfr菌株的细菌和一个
菌株的细菌接合时,首先出现在
细胞中的供体性状是固定不变的,并且各种性状的出现有一定的先后次序。这表明供体染色体是从某一特定位置开始逐渐转移的。不同的Hfr菌株的染色体转移起点各不相同,转移方向也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