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其一
唐代: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
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及时行乐。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
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
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下独酌
苏州诗人多,在唐宋元明清的诗词辞典中留名的就达78人;苏州诗人饮酒、咏酒者多,见诸于史书的就有30多人;这些诗人中不少被赋予与酒有关的雅号,女口“酒仙”、“酒帝”、
“酒樵”、“酒尉”、“酒客”、“醉尹”、“醉傅”、“醉司马”、“醉吟先生”等等。苏州历代留下与酒有涉的诗词文赋之多令人叹为观止。与其他各类咏物诗文相比,堪称之最。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超乎寻常,耐人寻味。研究探讨苏州的诗酒文化,对于弘扬吴文化和中国民族文化,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酒和诗的结合,使苏州诗人的酒诗慷慨激昂,爱国之情油然而发,更具政治色彩。范仲淹是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一生为官清正,关心民生疾苦,又以生活简朴、品质高尚著称于世。他爱喝酒也爱写酒诗词,把酒临风,忧国忧民。“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体现了令人敬仰的政治风度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写出他以酒抒情,爱国戍边和思念家乡之情。“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公为了国泰民安,镇守边关,这是他忧国忧民的真情流露。范公的酒诗,处处散发出酒的芳香,酒的忧愁。顾炎武这位明末之际的思想家、学者,曾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他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垦荒种地,不忘复兴明室。他在《义士行》里写下了表达深邃思想内涵的诗句:“饮此一杯酒,浩然思故乡。”他的诗句“鲁酒千钟意不快,龟山蔽目齐都隘”委婉地表达了他对故国旧主的思念和报国无路的愁苦。范成大的朋刚旨井》中的诗句“昭光殿下起楼台,拼得山河付酒杯”也有明显的讽刺朝政的意味。
酒和诗的结合,使苏州诗人的酒诗像美酒那样,千家风味,万种情调,更具有艺术魅力。李弥逊的酒诗“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臾杖青藤”,诗与酒、诗与画、人与酒、酒与画融为一体,造成了诗人在画外欣赏《醉翁游宴图》的艺术效果。范成大的酒诗“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把农民送酒钱写成贴补草鞋钱,其用笔之妙,很值得回味。“酒杯能发诗情动,书卷招邀病眼开”,写出了范成大以诗歌酒,以酒作诗,诗酒同风的创作意境。张简的《醉樵歌》,想象奇特,感情浓烈,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诗中写道:“月里仙人不我嗔,特令下饮洞庭春。兴来一吸海水尽,却把珊瑚樵作薪。”将地名洞庭巧妙地和酒名“洞庭春”联系起来,又用夸张的手法,把珊瑚当作柴火煮酒,将东海一吸而尽,把酒樵豪饮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高启的酒诗曰:“我怀郁郁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诗人在酒酣耳热之际,登上雨花台,不禁陷入了对现实和历史的沉思:“前三园,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这酒诗气势豪放,大起大落,与太白的七古有些神似,可能是像太白一样凭着酒力写出来的。高启的另一首酒诗曰:“喜得故人同待沼,拟沽春酒醉京华。”其豪情四溢,以喜衬悲,以醉解愁,兴酣落墨,字里行间,让人有以酒酿诗,以诗唱酒的感受。王世贞的“碧涧传僧梵,青天落酒杯”,借鉴李白《把酒问月》的诗句“青天有月未几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并赋予自己的创造,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张元凯的“酒酣忘却身为客,意欲元同送者归”,是酒后神来之笔,写得极为出色。诗人在酒酣之际,竟忘了自己是游子,而像往常一样和诗朋酒友畅饮唱和,酒澜兴尽,扶醉而归,使人有恍若在醉梦中游的感觉。祝枝山的《春日醉卧戏效太白》,写独自饮酒的情趣:“舂日人芳壶,吹出椒兰香。累酌无劝酬,颓然倚东床。仙人满瑶京,处处相迎将。携手观大鸿,高揖辞虞唐。人生若无梦,终世无鸿荒。”这首酒诗活脱脱地勾勒出李白的醉后梦境,让人感受到酒后的超脱之乐。
酒和诗的结合,使苏州诗人的酒、诗浑然一体,生活气息更浓,更具吴地特色。王世贞的“紫蟹黄鸡馋杀依,醉来头脑任冬烘”,表现了苏州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主人浓浓的好客情谊,以及闲话桑麻的饮酒习俗,读起来亲切朴实,使人产生归真返朴的乐趣。祝枝山的《首夏山中行吟》所写苏州西郊一带村女当垆煮酒的景象,让人读起来像吴语一般,轻快闲谈,很具姑苏特色。他的“有花有酒有吟咏,便是书生富贵时”,表达了那份满足,那份陶醉,一切功名利禄、人世烦恼,在诗酒风流前,烟消云散。这首酒诗反映了诗人人性的自由复归的愿望,重新发现自我,找到人生真正的归宿。唐寅的《桃花庵歌》,是一首他生活写照的酒诗:“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开眠。半醉半醒无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诗中充分反映了诗人傲视富贵,体现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骨气。徐祯卿的酒诗“松陵不隔东南望,枫落寒塘露酒旗”写的是吴江,画的东南端,是枫林、寒塘、古镇以及酒家的酒帘。这是一首描绘苏州古镇、酒店的诗,酒中有画,画中有酒,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姑苏风味。徐安生的“夏日浑意酷暑,堪爱酒杯棋局甲,写诗人全神贯注于“酒杯棋局”之中,自得其乐,极富有生活情趣。文森的酒诗“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写出了游子思乡之情,体现了姑苏人委婉深沉的情感世界。吴伟业的《过吴江有感》,尾联“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写出了诗人的身世之感,“浮名”之累,不能不令诗人深为叹息,可谓酒后吐真言。苏舜钦的《哭曼卿》,是悼念他的诗酒友石延年的,诗云:“高歌长吟插花饮,醉倒不去眠君家。”他的《沧浪亭怀贯之》,也是登沧浪亭怀念朋友的酒诗:“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林江竹翠,本来正是朋友把酒吟诗的大好时光,但现在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正像霜后梧桐。诗人慨叹无人伴其醉吟。他的另
一首秋宿虎丘寺的诗云:“白云已有终身约,酴酒聊驱万古愁。”多少文人墨客曾在虎丘山饮酒作诗,借酒消愁。酒已成为诗人生活中的催化剂。
苏州的诗酒文化,是华夏酒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她诗情如酒,酒意如诗,诗酒联姻,源远流长。
苏州人喝酒有文化
苏州人喝酒有文化,讲究环境、气氛、菜肴、品味,苏州人的酒杯中无不透着吴文化的光环。
环境优雅,是苏州人历来注重的,他们不是什么场所都去喝酒的。喝酒的场所,现在叫“酒店”、“酒楼”、“酒吧”,古代叫“酒肆”。苏州古代的酒肆十分讲究,反映了当时苏州城的经济发达和市民文化生活的儒雅。如今苏州的酒店、酒楼、酒吧,沿袭了古代的姑苏特色,注重典雅的环境和现代的人文气息。嘉馀坊、学士街、凤凰街的灯红酒绿,贵宾楼、新皇宫的豪华气派,同济酒楼的名人照片,卡桑布兰卡的情调酒吧,都是上一点档次的苏州人经常光顾的。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喜欢找一个幽静的茶酒楼,喝酒晶茶,谈天说地,悠闲自得。
苏州人喝酒讲究气氛,他们不是为了喝酒而喝酒,而是为了相聚、交友、聊天、尽兴而喝酒,这样喝酒他们才觉得醇,觉得香。否则,怎么也喝不出情绪来,不如不喝。苏州古代文人以酒酿诗,以诗助酒,喝出情调,喝出氛围,喝出文化,传为千古佳话。如今苏州人喝酒追求文化氛围。在酒场上,三两知己,把盏小酌,软软的吴语,频频的碰杯,拉家常,谈彩票,说新闻,道时尚,使喝酒高潮迭起。那些饱学多识的文人们则酒过三巡,诗兴大发,妙语连珠,把批发来的精彩段子娓娓道来,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这酒着实喝得舒畅,喝得痛快!
有些人喝酒无需精美菜肴,即使是一碟花生,几块香干,也照样喝得有滋有味。苏州人则不然,他们喝酒对菜肴十分讲究,这也许是受姑苏美食文化影响的缘故。他们下酒不喜欢大鱼大肉,而喜欢清淡、精细的菜肴,食之不腻,,既有风味,又可解酒,真可谓两全齐美。苏州人喜欢带糖的菜肴,糖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可以减少酒精对肝脏的损伤。苏州人喜欢吃醋,醋也有解酒功效。苏州人还喜欢喝酒时配上豆制品菜肴,豆制品中含有丰富的半胱氨酸,它能加速乙醇从人体中排出,以减轻酒精的毒害。难怪苏州人喝酒讲究菜肴,原来美食文化中大有学问。
在酒民中,最会品味的莫过于苏州人了。北方人喝酒像“灌溉”,“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脖子一伸,“咕咚”一杯。苏州人喜欢喝慢酒,慢慢地饮,细细地晶。他们认为,小酌慢饮,才能深得其妙,领略酒中美味。苏州人喝酒含蓄、文雅、理智、涵养功夫深,这大;概与苏州人的性格和吴文化的熏陶有关吧。宋朝苏州有个名人范成大,是个苏东坡式的爱酒之人,他说:“佘性不能饮,士友之饮少者,莫余若;而能知酒者,亦莫佘若也。”他深知酒中的真趣和深味。范仲淹喝酒的座右铭是“千日之醉我可醒”,他追求的是更深层次的饮酒之道。苏州人喝酒的乐趣在酒后精神上的陶然境界,而不是追求生理上的陶醉,他们得到的不是“趣中酒”,而是“酒中趣”。因此,苏州人喝酒一般看不到“糊涂烂醉”的。假如有人以为苏州人酒量不大,不胜酒力,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苏州是出酒仙的地方,酒量大的人从古至今大有人在,他们或深藏不露,或以柔克刚,这是喝酒有文化的表现。假如你一定要与苏州人喝酒比个高低,保你醉得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不信,你去试试。
苏州夏日小酌
一张小方桌,一只小竹椅,几碟时鲜菜肴,小天井里梧桐树下,小酌者对影独晶或三五相聚,这是夏日苏州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这些夏日,是树荫和蝉鸣特别热烈的夏日;是简朴与 随意营造着温馨的夏日,是清贫的人们在简约中寻找乐趣的夏日。夏天,对于劳累了整天的一些男人来说,小酌实在是一种悠闲自得的好方式。我童年居住过的小巷,是典型的曲曲折折的苏州小巷,巷里多的是手工作坊,那些辛劳整天的师傅们收工后最大的乐趣是沽一壶酒,弄两碟小菜,坐在临街的树荫下小酌。酒是那种很便宜的绍兴黄酒,菜则是咸毛豆或茶花生之类的家常下酒物。在炎夏他们都赤着膊摇着大蒲扇,笑眯眯地一口口品着酒,神情美得像在参加盛大的宴会。当我从书本上读到了《孔乙己》这篇小说后,就习惯将孔乙己同他们相比。一样的清贫,一样的下酒小菜,孔乙己为啥要摆个架子,不如作坊师傅那样自寻乐趣,真是迂腐得可笑。
这些乐于当街小酌的师傅们,当时也成了苏州大街小巷的夏日一景。在公寓大楼鲜见的岁月,苏州古老的石库门里住过许多人家。在闷热的夏季,乘凉与临街小酌其乐融融地合二为一。男人们下班后开始在自家门前独饮,一边望着来来往往的人,这些来往的人都是相识的或是面熟的,招呼的话也是千篇一律的:“怎么,上街去荡荡?”不过老早的苏州人是不喜欢抛头露面的,即便是小产人家也只乐于在内堂或天井里悠然小酌,自然是时代的改变也加深了亲和的民风,尤其到了夏天,高墙大院也隔不断亲近的邻里关系了,一张小桌,一壶清酒,既消暑解乏又能坐观巷景,又应了“烟酒不分家”的老话,何乐而不为?
有一年夏天,一位作家朋友从陕西来苏州小住,见此情景很为惊异,说苏州人该是很内向的性格,怎么也有北方人场院上饮酒的坦然与豪放。我答道,你不知苏州人的性格是柔中有刚,夏B真临街小酌可称为苏州一景,足够你写上一笔的。友人回去后,果真在杂志上写了一组散文,文中提及了苏州人夏日小酌的情景,还称之为“苏州小巷夏日饮酒的仪仗队”,淋漓尽致地把这景象描绘了一番。
一晃多年,夏日依然。现代人在大饭店吃饭的次数越来越多,在小巷边树荫下小酌的情景已渐渐稀罕。可能住房结构改善,家庭条件优越所致。但在平日的亲朋相聚与众多的杯盘交错之间,我时时会想起苏州人在街头巷尾夏日小酌的那杯清酒和内中蕴含着的晶不尽的乡情亲情。
李白的诗有几首不是酒后写的啊
苏轼<<水调歌头>>
李白的<赠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