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资料,说说地震的影响与预防

需要具体说明
2025-04-25 15:17:5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影响:
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西海岸发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见的8.9级地震。地震过后,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到蒙特港沿岸的城镇、码头、公用及民用建筑或沉入海底,或被海浪卷入大海,仅智利境内就有5700人遇难。地震后48小时引起普惠火山爆发。地震形成的海浪以每小时700公里的速度横扫太平洋,15小时后高达10米的海浪呼啸而至袭击了夏威夷群岛。海浪继续西进,8小时后4米高的海浪冲向日本的海港和码头。在岩手县,海浪把大渔船推上了码头,跌落在一个房顶上。这次海啸造成日本800人死亡,15万人无家可归。
1995年1月17日日本时间清晨5点46分,东方刚刚破晓,一向忙碌很晚的日本人大多还在睡梦中。突然,伴随一阵阵蓝光闪动,关西大地传出一种可怕的吼声,大地随之激烈地晃动起来,一次可怕的地震降临了。随着大地上下左右激烈地颠簸摇晃,几万栋房屋倾刻成了一片废墟,路面开裂,地基变形,铁道弯曲,列车脱轨,港口破坏,拦腰折断的大楼倒下来将道路隔截,倾刻间一切都面目全非。断裂的高速公路从几十米高处塌落下来,将下面公路行驶的汽车压成了“铁饼”。地震引起的火灾将神户市上空映得通红,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这次地震震级7.2级,造成人员死亡5466人,3万多人受伤,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受害人数达140多万人,被毁房屋超过十万栋,生命线工程和大量公共设施被严重破坏,造成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顾�⑶帕憾下洹⑺�涌�选⑻�毂湫蔚鹊取?br>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1932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直接因地震倒塌的房屋仅1万幢,而地震时失火却烧毁了70万幢。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预防:

我国所进行的地震综合预报是在对各单项地震前兆及异常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现有震例的经验和对孕震过程的理论认识,通过对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进行判断并提出震情分析意见的预报方法。

地震综合预报是建立在各单项前兆预报研究基础之上的综合,包括对前兆资料正常和异常的识别,前兆机理的探讨,以及各种异常之间相互联系的研究等。综合预报的依据是:包括中强以上地震(尤其是7级以上地震)在内的震例经验和由此提炼的震前异常图象,以及关于地震孕育过程中各种前兆显示及其机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综合预报的方法包括单项异常识别和多项异常的综合图象识别等经验性方法,以及概率性方法和物理性方法。综合预报的目的,是对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可能性及其过程进行判断,提出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意见。

综合预报方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经验性预报、概率性预报和物理性预报。至80年中期主要还是经验性预报 并采用了一些概率性预报方法,物理性预报尚有待研究。

经验性预报

经验性预报是在一定科学思路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震例资料分析,取得对异常特征的经验性认识,从而总结出预报地震强度、时间和地点的某些经验性方法。

震级预报:多年的预报实践和理论研究发现,地震强度主要取决于孕震体的大小。因此,地震震级主要以反映孕震体大小的异常空间展布范围和反映与震源体尺度相联系的异常持续时间的长短作为特征量;据此,预测未来地震强度的主要方法是依据异常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异常展布范围的大小。异常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均以其对数与震级相关。同时,也可根据构成地震活动性图象(如地震空区、地震条带、前震等)的上限震级和其他地震活动性指标估计震级。

时间预报:关于发震时间的预报,除了统计性的粗略估计之外,直接的预报则是建立在对前兆现象发展阶段判断的基础上。长、中、短、临阶段的划分和判定,实际上是发震时间判断步步逼近的预报方法。因此,时间预报的关键就在于对各阶段前兆现象的判断,尤其是对短临异常的认识。在已经作出短临阶段判断的情况下,更具体的发震时间判断,尚须配合对地震触发因素的时间效应的考虑,如朔望、磁暴、气象要素的突变等。

地区预报:大量震例资料表明,尽管异常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不均匀性,但总体来说,震中及其附近地区的异常现象仍最为集中和突出,而且发育时间也较早。因此,地点的预报主要根据异常的集中程度,并参考异常出现的先后。孕震过程中地震活动的空间图象,如地震空区、地震条带、前震群活动区等,了能提供未来强震区的重要线索。另外,在海城、松潘等大震的预报中还发现,临震前短临异常的群集地区往往沿某些相关的构造由远及近地向未来大震的震中区迁移,因此,在短临预报阶段,追踪突发性宏观、微观异常的空间转移路线,可为强震地点的判定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