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养的八大原则:
一、勿以煎炸熏烤作为首要烹调
一般人喜欢用油炸的方式烹调鸡、鸭、鱼、肉虽然香酥可口,但吃进肚子,易形成身体负担,因此尽量以清蒸、汆烫的方式代替油炸烹调,若觉得香味无法俱全,则可适当加入葱、姜调味,口味比之油及煎炸更毫不逊色。
二、尽量减少盐的份量
食盐中含有丰富的钠,钠会阻碍身体排出多余的水分,喜欢口味比较重的人,可得要当心了!因为摄取盐分过量所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水肿,更会增加心脏、血管的负担,容易引起高血压等等。
三、尽量选择素多荤少
若吃肉,尽量以鱼类及少油脂肉类为主,尽量挑选低热量及低脂肪为主的肉品,少吃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如:红肉(猪肉、牛肉、羊肉),高胆固醇的虾、红蟳、乌贼也应尽量避免。
四、在丰富年菜前,可提前半小时喝一杯天然蔬果汁,以达致净化功能,同时有助补充身体更多的维生素、矿物质及酵素。五汁饮或净血蔬果汁,这两者都有能让身体尽快净化的功能。
五、尽量选择含维生素高的蔬菜类,因这种蔬菜类拥有去除体内自由基及抗氧化的功能。如:青椒、葡萄柚、金橘、草莓、龙眼、橙子、柠檬、樱桃、小麦草、苜蓿芽、甜菜、西兰花、菠菜、枣、苋菜、油菜、山楂、菠萝、白萝卜、西红柿、土豆、白菜、苹果、西瓜等。
六、我们一般所采用的调味料都是不甚健康的,容易对肝、肾带来大的负担。若要使用调味料,一些常见的中药材如:红枣、桂圆、枸杞,或香草料(肉桂、八角、花椒、胡椒、罗勒、迷迭香、鼠尾草、七里香等)都能代替味精使用。若想有甘甜味,可加甘草或甘蔗。柠檬、山楂及洛神花则可作为酸味来源,山楂也有解油腻的功效。
七、传统的火锅多采用久熬的肉汁作为汤底,充满高胆固醇、高普林,建议以蔬菜作为汤底,更能吃出健康口味,蔬菜的汤底可以是水果或蔬菜,如:玉蜀黍、香菇、白萝卜、蕃茄、大白菜、红萝卜等。
八、除了主食外,还可以多增加一些小菜、凉拌菜等,如牛蒡拌蒟蒻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的纤维摄取,让身体容易排出毒素。
食疗又称食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节机体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
优点:
中医历来强调“药疗不如食疗”,以食物为药物具有以下几大突出的优点:
优点一
饮食疗法不会产生任何毒副作用,而药物治病则不然,长期
使用往往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和依赖性,而且还可能对人体的某些健康造成影响;
优点二
这些食物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之物,价格低廉,有的甚至不花分文,让我们在日常用餐中便可达到治病的目的,这又是昂贵的医药费所无法比拟的;
食养原意指食物的营养、滋养作用,后扩展成为合理选择、制作、使用膳食而养生。中医食养的概念,针对的是非疾患人群,充分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的思想,是研究合理膳食,使其充分发挥营养保健作用的学术。
食疗则是指食物的治疗作用。因此,中医食疗的概念,针对的是已患病的人,体现的是中医药食同源,食先于药的思想,是研究运用适当的食物,或运用食物配合药物,通过日常饮食的方式治疗疾病的学术。食疗的作用和重要性,唐朝时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作了高度概括:“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句话告诉我们,食物能祛邪保健,滋养人体气血,如果仅用食物就能治好疾病的人,可称高明的医生。治病的一般规律是,洞悉疾病的病因,明了病情,然后先用食物调治,食物治疗不好,再使用药物。
此外尚需强调,食疗虽有效,但不可盲目替代药物。因为食物虽然也有性味的偏性而有纠正机体阴阳失衡的作用,但其偏性总不及药物明显,故单纯的食疗主要适用于病情较轻浅的疾病初期或恢复期,或慢性疾病的缓解期。药物毕竟偏性较大,治疗疾病效果远强于食物。食疗也不能替代西药,从中西医比较的角度而言,中医治疗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调理脏腑阴阳升降出入的气机,注重整体却局部针对性不足;西医则强调针对性的靶点治疗,在全身机能的整体调节方面又有所欠缺。二者配合,各施所长,往往能事半功倍。这正是对于某些疾病尤其是慢性病,配合中医食疗后能减少西药用量的原因所在。但如果盲目停药,仅用食养、食疗维持,必然导致病情的短期反弹。对于这种情况,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在两者配合的情况下,根据病情逐渐减少西药用量,通过一个缓慢的过程,力求将西药用量降到最低或者单纯用食疗控制恢复。
可见,食疗、食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由于中医治病的根本原则是“调理阴阳、以(药食之)偏纠(人体之)偏”,也就是说运用各种治疗介质的偏性,去纠正已经发生偏颇的人体阴阳失衡状态,使其恢复阴阳平衡的常态。如果健康人群服用食疗方,由于食疗方偏性明显,则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还会打破原本的阴阳平衡而导致疾病。所以养生者一定要分清哪些是食养方、哪些是食疗方,平时看到相关信息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弄清其作用和适用范围,切不可胡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