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天牛的为害状、主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怎样?

2025-03-29 01:17:3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褐天牛(Nadezhdiella cantori)俗称褐牛牯。
【为害情况】
褐天牛的幼虫蛀食主干和主枝,称蛀木虫,一般在树干距地面30厘米以上的主干及主枝中蛀食成孔洞,受害轻的养分输送受到阻碍,受害重的整枝枯萎或全株死亡。
【主要特征】
褐天牛的成虫体长26~51毫米,褐色至黑褐色,有光泽,被有灰黄色或灰色短绒毛,前胸背面呈密而不规则的脑状皱纹,两侧各具有1个尖锐的刺突。鞘翅肩部突起,两侧近乎平行。卵椭圆形,长约3厘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白色,近孵化时灰褐色。幼虫老熟时体长50~60毫米,扁圆筒形,乳白色,前胸背板有横列呈棕色的4段宽带纹,中央的2段较长。蛹长45毫米左右,淡黄色。
【发生规律】
褐天牛在广东两年才发生1代,7月上旬以后孵化出的幼虫,于第二年8月上旬至10月上旬化蛹,10月上旬羽化为成虫,但留在蛹室中越冬,直到第三年4月下旬才外出活动。8月以后孵出的幼虫,需要经历两个冬季,到第三年5~6月化蛹,8月以后成虫才外出活动。因此,越冬的虫道内,可见到成虫、2年生大幼虫和当年生的小幼虫。成虫多数在4~5月出洞活动。产卵期有两个比较集中的阶段,5月上旬至7月上旬,所产的卵占全期产卵数70%~80%,8月初至9月下旬产卵数占全期产卵数20%~30%。成虫从羽化孔钻出后,白天仍潜在树洞内,黄昏开始活动,以晚上8~9时出洞活动最盛,活跃于树干交尾、产卵,至深夜11时,气温渐降,成虫又陆续潜入洞内。
成虫产卵多在树干伤口、枝条残桩皮层与木质间隙或洞口边缘表皮凹陷处,以近主干分叉处密度最大。每1雌成虫可产卵120~130粒。
幼虫孵化后先在皮层下横向蛀食,外面有泡沫状黄色胶质流出。以后蛀食木质部,并排出虫粪。一般呈白色粉末状,且附着于被害孔口外,为小幼虫的虫粪;锯木屑状且散落于地面,为中等幼虫的虫粪;粒状的为大幼虫的虫粪。假若虫粪中杂有粗条状木屑,说明幼虫已老熟,开始作室化蛹。夏卵孵出的幼虫历期15~17个月,秋卵孵出的幼虫历期20个月,蛹期1个月左右。
【防治方法】
①加强果园管理,进行合理修剪,保持剪口齐整,使枝干光滑,减少成虫产卵场所,并用黏土堵塞树洞,防止成虫潜入洞内。
②捕杀成虫。4~5月于无风闷热晚上8~9时捕捉出洞的成虫。
③刮除卵粒及初孵化幼虫。
④钩杀或用农药毒杀成虫,方法与处理星天牛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