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所以水蒸气的最高温度是100℃。
但是沸点事跟压强有关的,海拔高度每上升
300
米,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所受到的大气压力大约要减少30克,直到3000米的高度基本上都遵循着这个规律。因此,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山上,大气压力要比海平面上低得多。而水的沸点温度与大气压力的高低成正比,即气压升高,水的沸点也升高,气压下降,水的沸点也就降低。据测定:纯净的水,高度每升高
300
米,沸点温度大约要下降
1℃。
所以基本上水蒸气的最高温度也不会比100℃高到哪去了~
水蒸气,简称水汽或蒸汽,是水(H2O)的气体形式。当水达到沸点时,水就变成水蒸气。在海平面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99.974°C或212°F或373.15K。当水在沸点以下时,水也可以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气。而在极低压环境下(小于0.006大气压),冰会直接升华变水蒸气。水蒸气可能会造成温室效应,是一种温室气体。
此外,水蒸气不是能源,也不是二次能源,更不是再生能源,水蒸气只是水以气态方式存在的一种表现。
气态水是大气很小但重要的组成部分。大约有99.99%是在对流层中。冷凝水蒸气到液体或冰的阶段主要由云,雨,雪,和其他沉淀物完成,而所有这些也是最重要的天气要素。
雾和云的形成,通过缩合周围云凝结核。若是在缺乏核的状态,凝结只能发生在更低的温度上。在持续凝结或沉积后,云滴或雪花形成,并促成它们达到了临界质量。
平流层的水蒸气平均停留时间是10天左右。水的补充、降水、蒸发,是海洋,湖泊,河流和植物蒸腾及其他生物和地质过程作用的结果。
测量水蒸气浓度表示为特定的湿度或相对湿度。如果降水立即凝结,那么在整个地球表面,年全球平均水蒸气只会带来约25毫米的降水。然而,年平均降水量约1米,这表明在水在空气中快速周转。
虽然火山排放的气体差距很大,但是,水蒸气始终是最常见的火山气体,通常火山喷发有超过60%的排放量为水蒸气。
蒸锅内的水蒸气的水的沸点和当时的压力有关系,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时的沸点是100度.
沸点随着压力升高而升高,当压力达到225个大气压时水的沸点是374度,这个温度被称为临界温度压力再大沸点也不能再高了.因为此时饱和蒸汽和饱和水的比重相同,两种状态没有任何区别了.
扩展资料: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有白气现象,比如水在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或者泡温泉时周围升腾起来的白气,以及在炎热的夏天冰块周边的白气。我们不仅能够看得见,还能摸得着,因为这些白气本身带有一定温度,且将手放置在白气周围后会形成水滴。有人认为这些白气就是水蒸气,那这样的说法是对的吗?
其实不然,本质上来说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是组成空气的一种成分,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这些白气却是由水蒸气转变而来,比如开水壶中的水蒸气原本是高温状态,在喷出水壶后遇到冷环境后便会凝结成小水滴,光线通过小水滴后便会发生折射,从而在视觉上呈现出白色。尤为特殊的是夏天冰块周围的白气,它并不是冰块自身散发出来的,而是冰块为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提供了冷环境,使得周围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白气。
白气颜色的浓淡主要由小水滴的密集程度和温度差决定。比如在严寒的冬天,人们戴眼镜时从室外进入开有暖气的室内后,镜片上也容易凝结小水珠,形成白雾附着在镜片上,导致镜片变得模糊,让佩戴者看不清。如果室内的湿度比较大,那么镜片的模糊程度会更重。再则,如果将室内的暖气温度调高后,镜片上的雾气也会更多更白。
从物理学上来说,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被称为液化。水蒸气变为小水滴,要经过一个饱和的阶段。空气具有吸收和容纳水蒸气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在恒定的温度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达到最大限度后便呈现饱和状态,不能再容纳更多的水蒸气,那么多余的水蒸气便会凝结成小水滴。比如将湿衣服放置在非常潮湿的房间里很不容易晾干,这是因为潮湿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已经很高了,无法再大量地容纳湿衣服散发出来的水蒸气。
温度是影响空气饱和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温度越高,空气能容纳的水蒸气含量越多。所以冬天空气的饱和度要比夏天低得多,我们呼出的水蒸气无法被冷空气容纳,会形成白气。而在炎热的夏天,一般情况下完全见不到嘴中吐出白气的现象,除非是在嘴巴里含着冰块。
蒸锅内的水蒸气的水的沸点和当时的压力有关系,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时的沸点是100度.
沸点随着压力升高而升高,当压力达到225个大气压时水的沸点是374度,这个温度被称为临界温度压力再大沸点也不能再高了.因为此时饱和蒸汽和饱和水的比重相同,两种状态没有任何区别了.
水蒸汽的温度是没有上限的,但是在特定的温度下,它能达到的压力是有限的,即水蒸汽的饱和蒸汽压,具体数据可以通过查表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