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细微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
出处:《中庸》
原文: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银散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春歼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释义:所以,君子应当尊奉德行,善学好问,达到宽广博锋森氏大的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细微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温习过去所学习过的从而获取新的认识,用朴实厚道的态度尊崇礼仪。这样,在上位时不骄傲,在下位时不背弃。
扩展资料:
《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是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中庸》在西汉时被戴圣整理并编入《礼记》中。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儒道合一、佛道流行的时代新趋势,有学者把儒家的“中庸”与道家“无为”联系起来,为“尚俭”立据,但影响有限。如刘劭在《人物志》中将“中庸”作为一种极高德行来推广,把“中庸”列为最完美之“情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庸
"。《中庸》说:"故君子型芦胡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意思是说,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卜拦为;既要熟悉旧的知识,又要不断认识新的事物;既要笃实厚道,又要娴习礼仪。尽管"尊德性"指的是发扬自己先天的善性,这里是从性善论出发的,是唯心的;但"道问学"也包含着后天学哗物习和努力的成分。这里也初步接触到思想道得品质的形成与掌握文化知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这两个途径是相依并进、相辅相成的。这也还是有一定的合理因素的。
这是《中庸》里的一句话,意思如下:
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既要熟悉旧的知识,又要不灶搭旁断认识新的事物;既要笃实厚道,又要娴习礼仪。
这句话表达了君子应该如何行事,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高明,又要合于中庸,同时要不断学习和认识新的事物,笃实厚道,同时隐橡也要娴习礼仪。这句话强调了枝困君子应该追求全面的人格修养和智慧。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以自己的内在德行尊师重道无微不至的细心保持极为高明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