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孩子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为前提,引导幼儿愉快、主动参与创造活动,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音乐活动氛围,让他们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经验自由思索、展开想象,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才能萌发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并使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由浅入深地引导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激励幼儿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比如:在《拔萝卜》教学活动中,借助老公公等角色的情节,引导幼儿倾听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形象,幼儿非常有创意,他们用不同的声音、动作、乐器表现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小猫、小耗子,不但丰富了情节,而且还充实了音乐形象。尤其在表现角色的动态上,更加惟妙惟肖,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创造力,又如欣赏乐曲《天鹅》时,我启发幼儿进行配乐朗诵。其中有个幼儿是这样“朗诵”的:“一只小天鹅受伤了,我轻轻把它抱回家,给它养伤。可是天鹅很寂寞,它准是想妈妈了。我明天一定把它送回天鹅妈妈的怀抱。”只有让幼儿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愿意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像力和独创性。尽管幼儿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分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在音乐《狮王进行曲》中小动物们干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小动物表演的动作等都是幼儿模仿、想象和创编的因素。由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表现表达很难全部预料,所以在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但教师不要去训斥孩子,而是要学会容忍,并在宽松的氛围中鼓励、支持和欣赏幼儿的创造表现。
二、为幼儿提供自主创造的机会。
《新纲要》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形式”,要使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并指出这种艺术表达是“自由表达”、是“创造表达”。但现实教学中,教师们常为了保证活动按计划顺利进行而代替孩子去体验、判断。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们往往要求幼儿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感受理解音乐,使幼儿没有机会主动感受、自由想象,只能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参与。在这种教育影响下,孩子们的音乐兴趣会日益减弱,音乐灵性会不断消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作为教师,我善于捕捉幼儿不经意间的创造性的探索倾向,满腔热情鼓励和指导,让幼儿用特有的童心去感悟音乐,那么,音乐的世界就会在孩子面前打开新的窗口、展示新的内容,哪怕她们的理解与原音乐内涵大相径庭,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的体验。就象《动物狂欢曲》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鼓励幼儿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经验展开想象,自由表现,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联想用他们喜欢的颜色,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幼儿绘画一对狐狸手拉手,其中一只狐狸的另一只手拿着一朵玫瑰花,另一只狐狸则把另一只手高高举起,形象地表现狂欢的心情。还有的画了狮子大王过生日的,画小兔举行运动会的,幼儿通过画面充分表现出各自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当他们富有个性的理解以及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被教师接纳、赞许和分享时,他们体验到了被尊重的感觉,满足了自我表现的需要,这种正向的情绪会激励他们更加热爱音乐。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并细心呵护这些灵感的幼芽,而且还要创造机会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鼓励、支持和欣赏他们的大胆表现。
三、重视孩子创造过程的体验。
幼儿创造性音乐活动的真正目的是强调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智的满足,在挖掘音乐潜能中让幼儿释放能量,发展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念,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幼儿对“过程”比“结果”更感兴趣,因为过程给幼儿带来无比的满足。例如,在音乐活动《两只小象》中,根据歌曲内容,引导幼儿创编两只小象勾鼻子动作,但幼儿在活动中,两两结伴不是在表演勾鼻子,而是在做游戏,表现出强烈的表现欲望,如果教师能马上调整计划,孩子们也许能体验到自主探索和创造参与的快乐,能体验到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他人沟通的乐趣。细致严密的教学计划固然是必需的,但我们不能为了实现计划而牺牲孩子们享受音乐的机会,不能为了得到设计好的答案而牺牲孩子们自主学习、创造的机会。其实孩子不是为了取悦成人才进行音乐活动的。真正的音乐教育在于给幼儿以快乐和享受,只要从幼儿实际和音乐教育的本质出发,时间上多一点少一点,环节上多一个少一个,内容上动一动、改一改,都是可行的。评价音乐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孩子是否更加喜欢音乐、是否促进了孩子身心和谐的发展、是否为他们将来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奠定了基础。我们应重视孩子的过程性体验,而非具体的结果。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是创造性教育的一个方面,通过音乐创造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开发其它领域的智力,将起到积极的影响。我们引用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音乐活动中通过节奏朗诵、声势训练、歌唱、韵律、绘画、演小剧、演奏打击乐器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且综合提高了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并提供机会让孩子体验音乐,即兴创作,享受到音乐的快乐,从而实现了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总目标。
一、创编歌词,让歌唱活动更有趣。
1.对带有生活经验成分的歌曲,我们可以启发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编歌词。例如:在组织幼儿学习《动物猜谜歌》的歌唱活动中,教师启发孩子们在“什么个子高又高”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来创编歌曲中关于描述小动物的谜面和谜底,立即打开了孩子的思维:什么脖子长又长,什么尾巴像把扇,什么身上有房子,什么唱歌呱呱呱……
2.对一些季节性歌曲,可以启发孩子根据季节的特点和自己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进行歌词的创编。如《雪花和雨滴》、《小雨沙沙》等。
3.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歌词创编。比如《勤快人和懒惰人》、《小小男子汉》等歌曲。我们发现,幼儿在创编的过程中,不仅开发了创造潜能,还学会了观察事物、积累经验,更多的是他们开始去发现生活,创造性地表现生活。
二、动作造型,让韵律活动充满活力。
在韵律活动中,我们尊重幼儿的想象和表达,让幼儿自由地用身体动作反映音乐节奏的强弱、快慢或提供主题音乐鼓励幼儿进行动作创造,提倡幼儿同伴间的合作,让音乐韵律成为幼儿即兴舞动的载体,让“律动”真正动起来!
1.鼓励孩子去感受种种自然的动作,如走、跑、跳。在音乐中,孩子们可以将这些平时看似最普通的动作创造成带有稚趣、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景。例如同样的走,在音乐声中,孩子们可以蹲着、踮着、像棉花似的飘着、像机器人般颠着等等。
2.为孩子创设一些特定的情景和角色。如“秋风中的小树叶”、“暴风雨中的树苗”、“水族馆里的鱼”、“沸水里的水饺”等等,让他们根据生活经验自由地去联想、尽情地去表现和发挥,我们会看到“孩子的世界”。
3.将好的乐曲与律动结合起来,给孩子更深的体验和创作的空间。例如乐曲《泉水丁冬》是AB的两段体结构,旋律开始优美、舒缓,到后来又变得欢快、强烈。我用它作为音乐活动《音乐喷泉》的配乐,幼儿充分欣赏,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旋律创编出了许多优美的动作。幼儿自然而极富创造性的动作造型让我们的音乐也随之更具童趣和音乐性了。
三、即兴表现,让音乐欣赏更具个性。
学会倾听和欣赏音乐,是音乐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孩子们感受美、创造美和表达美的综合体。在欣赏活动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1.让幼儿倾听周围环境中的音响。比如大风、下雨、雷声、火车进站与出站、小动物的叫声、妈妈炒菜的声音、活动室里的声音等等,从幼儿熟悉和感兴趣的声音入手,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和兴趣,并请幼儿通过画声音线、口技模仿等表现出来,为欣赏音乐作品打下基础。
2.分辨音乐力度、速度的变化,引导幼儿用语言、身体动作或打击乐器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如《小兔和狼》,老师在高音区弹奏欢快、轻松的音乐,幼儿自由模仿小兔子;在低音区弹奏低沉、缓慢的音乐,大灰狼凶狠地走来,小兔子赶紧藏起来。
3.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模拟一些现象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如在欣赏《喜洋洋》后,请幼儿想象并作画,有的孩子画“过大年 放鞭炮”,有的画“舞龙舞狮”,有的画“包水饺吃水饺”,还有的画“新郎新娘结婚”……对于这些五花八门的表现,老师首先应给予接纳和鼓励,然后请孩子谈谈自己的想法,引导所有孩子共同讨论、共同提高。
四、节奏性创编,让节奏乐乐趣无限。
1.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如:在音乐教学活动《小动物找家》中,开始我们设计的是让神奇的音乐召唤迷路的小动物。可是在讨论活动中,幼儿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是将这些动物根据不同叫声、跑步的声音分好类,用适合的乐器双响筒、双响梆子渲染其跑和叫的声音,最后教师加上了幼儿的意见,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了。
2.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如在打击乐《波基进行曲》活动中,教师鼓励孩子依据自己的意愿尝试将大鼓加在合适的地方,设计不同的节奏型,选择演奏的姿势。在加大鼓时,不光让孩子们打击出多数孩子的想法,还给少数孩子的想法也留下了尝试的余地,真正让每个孩子的意愿都得到了表现和表达。
3.将节奏乐与生活相结合。生活中其实到处都存在着生动的音色和节奏:雨声、雷声;拍手声、跺脚声;用勺子和筷子敲打小碗的声音,用积木敲击塑料瓶的声音;将皮筋绑在纸盒上弹拨的声音,将废水桶制成小鼓敲击的声音……孩子们对它们很熟悉,很好奇,很喜欢。所以,只要我们做有心人,那么我们的节奏性活动就无处不在。
在创造性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激励创造,关注个性发展,在不断的“探索→实践→反思”过程中,音乐如同一架彩虹桥使孩子们获得了全面、和谐的发展。就让孩子们乘着音乐的翅膀,快乐地创造、快乐地飞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