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下面这张表。
从大约35-38亿年前,地球诞生生命以来,到距今约4亿年前,生命都是生活在水里的,陆地上一片荒芜,没有任何生命迹象。
距离约4亿年时,植物开始登陆,从近水的岸边开始,绿色渐渐向陆地延伸。最先登陆的是苔藓植物,身体中没有纤维素,也没有维管束,只有刚刚分化的茎和叶,连根的功能都不完备,无法长高,不会结种子,也不能生活在烈日下。好在那时的地球温暖潮湿,为植物征服陆地创造了条件。
几千万年后,植物就进化出了纤维素和维管束,出现了蕨类植物,时间是距今约3.6-3.7亿年前的泥盆纪。有了纤维素和维管束,蕨类植物就可以长得很高。到距今3.2亿年前的石炭纪时,陆地上有了大片的高大的蕨类森林。现在我们用的煤炭,绝大部分就是那时的蕨类森林形成的。这一景象一直延续到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二叠纪末期,海陆位置发生了很大变化,造成地球气候大变,引发了一次比恐龙灭绝还要严重的生物大灭绝,高大的蕨类森林消失了,绝大部分陆地生物(如大部分两栖动物)也灭绝了。到2.4亿年前的三叠纪,裸子植物出现了,就是说,植物“学会”了结出种子,不再靠孢子繁殖了。直到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灭绝时,都是裸子植物在统治地球的植物界。
恐龙灭绝后,植物再次进化,“学会”了开出能够吸引昆虫的鲜艳的花朵,并在种子外面包裹了一层厚厚的保护层,出现了被子植物。直到现在,跃然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仍然在地球上顽强地生存着,但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仍是被子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