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与才 司马光告诉你的用人之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德与才有精辟的论述:“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他给圣人、君子、小人下定义:“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司马光这一论述是有针对性而发的,他提出的选材标准是:“苟不能的圣人君子,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司马光所说不无道理。
用人最理想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但这一标准的选择空间太小,自古以来圣人就是凤毛麟角。在才德不能兼备的情况下,愚人是比较保险的选择。选一个傀儡操纵,他会很听话,因为愚,他没能力做好事,同样也没能力做坏事。而小人就不同了,小人无德,但他有才,无德不能做好事,其才却足以做坏事。
选傀儡的前提是,得有一个好的操纵者,否则,傀儡什么也做不了,结果还是小人得逞。因才胜德而失天下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大家熟知的“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的李煜,死于他乡的徽宗,还有历史上的隋炀帝,他颇有文才,是个很清醒的亡国之君。这些人,无德不能服天下,其才又不能治天下,亡国在情理之中。
德胜才,就能稳做天下吗?唐高宗为人“正直中和”,不是个昏君。可是,有德无才的他,却是导致唐王朝一度血腥遍野、李氏子孙几乎被杀戮殆尽的根源。他没失天下,是因为他的对手有着相当的理智,有才,而又没有完全失德。
《资治通鉴》中,在智族被灭后,司马光写了一段文字,对德与才的关系进行讨论。司马光认为,智瑶的灭亡在于他的才胜过了德。同时,司马光提醒人们,只有分清德与才,才不会在用人上出现过失。
要分清德与才,那什么是“德”?什么是“才”?司马光认为“聪察强毅”是才,“正直中和”是德。这个很不好懂。不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能把事情做得很好,就是有才;做好的事情,就是有德。比如说,一首曲子,我能把它弹得很好,我就是有“音乐才华”;一个人,他经常做“好事”,就可以说他有德。
司马光提出德才兼顾的思想是很好的,但他对德才的简单四分法,让人很无语。
司马光认为,德才兼优,是“圣人”,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德才全无是“愚人”。天呀,谁敢称自己是“圣人”?所以“圣人”几乎相当于“不存在”;“君子”就是才能不足;才华横溢的肯定是“小人”;其他人全是“蠢货”。于是乎,放眼天下,几乎无人可用。
不过,司马光在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有德的人会让人产生敬畏的心理,有才华的人会得到大家的喜欢。人会因为喜欢而亲近一个人,也会因为敬畏而疏远一个人,这就是为什么在选人用人的时候,往往会被一个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的原因。司马光的这种认知还是很高明,很实际的,该点个赞。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对“才”是宽容的,而对“德”往往是刻薄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个人如果有才,我们会觉得他很优秀。即使才差些,也没关系,可以说他比较优秀。但对“德”就不同了。一个人如果做了99件好事,但做了一件坏事,或错事,人们往往会抓住这一件事不放,认为他人品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