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客观原因限制了我国精酿啤酒的发展?

2025-04-13 23:50:2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作者:高岩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61131/answer/5391522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作为在中国第一个吃“苍蝇”的精酿啤酒人,自2008年起,我们的道路上遇到过“三座大山”。消费者的认知,原材料的供应,政府的法律限制。1. 消费者对精酿啤酒的认知。中国毕竟不是啤酒传统国家,没有自己的啤酒文化,对于啤酒文化的建设,仅仅限于光膀子路边撸串的水平。在这片土壤里试图建立起中国的精酿啤酒文化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2008年的南京,几乎没有人认识精酿啤酒。当时的感觉就是站在沙漠里呼喊,没有人应答。当他们听说是南京地产的啤酒时,最多的评语就是“没有德国黑啤好喝”。无知倒也算了,无知者还经常很智慧地给我们很多见解意见,如果不采纳,就会翻脸那种人也很多。证明了一句话,庸俗的人不管自己再庸俗也要照亮别人的人生。2008年在上海的拳击猫,他们虽然主要客户是外国人,他们的状态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亲眼看到过两个英国人无法接受IPA的苦味而愤然离去。今天,消费者的认知度在不断地提高,但是相对于无知者来说还是少数。大家要有信心,我们现在拥有更多地人员和媒体在加入精酿啤酒的推广中,相信这个人群会几何式的爆发的。2. 原材料的供应困难。由于刚起步的时候,酿造精酿啤酒的商家少,国内几乎没有原料供应。在国外很容易获得原料,都需要我们自己动手准备。当然我们自己做的原料比那些专业的原料在品质上也有很多差距,所以我们自己加工的种类也是很少。与8年前相比,现在有更多的进口商从事原料进口了,但是种类还是较少,成本较高。不过随着精酿市场的不断扩大,会有更多的商家加入精酿啤酒的行列,共同解决原料供应的问题。3. 法律限制小规模啤酒厂的建立。国家发改委有明确文件限制小规模啤酒厂的设立。环保单位也以控制污染为理由限制啤酒厂的建立。法律对于啤酒屋这类餐饮形式的管理倒是一个灰色地带,没有明确的法律来规范。在不同的地区,政府部门对于啤酒屋的建设有不同的解读,管理部门也相当多,运营上存在法律上的不稳定性。我们第一家工厂就是在2011年遭到当时质检部门的罚款查封。即使有些小规模啤酒厂有幸层层过关,完成了全部需要的建厂手续,食药检部门以食品安全为理由,对每一款啤酒的投产又有严格的规定,新品出产耗资耗时,大大地限制了啤酒种类的发展。总之,目前的国家法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精酿啤酒违法,却处处在限制精酿啤酒的发展。4. 对内严控,对外包容的法律政策。国家法律对国内小啤酒厂严加打压的同时,对于进口精酿啤酒的管理上却相对简单。只要进口啤酒的品质符合海关的卫生检疫的要求就可以进口销售。这种内外不平等的待遇,造成了国内市场被上千款进口啤酒充塞的局面,将一个高度发展的市场拱手让给国外企业。在此情况下,有些国内的精酿啤酒屋,比如悠航啤酒,也走出国门去酿造,再返销中国,整个一个画蛇添足。

回答2:

主要是国内的消费水平还不高,精酿对普罗大众来说还是轻奢品,而且传统工业啤酒的地位基本已无可撼动,精酿最近虽然势头正旺,可也只能占据啤酒行业的一小块领地。只希望我们共同富有,让每天喝精酿不再是梦!另外给大家推荐一款APP,叫百瓶,上面很多关于精酿的干货,弘扬精酿文化,有我一份责任!

回答3:

主要是国内的消费水平还不高,精酿对普罗大众来说还是轻奢品,而且传统工业啤酒的地位基本已无可撼动,精酿最近虽然势头正旺,可也只能占据啤酒行业的一小块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