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以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你真是我的知音。
汗青——①古时在竹简上记事,采来青色的竹子,要用火烤得竹板冒出水分才容易书写,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②史册。
桃李——①桃花与李花: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②《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后因以“桃李”比喻所栽培的门生或所教的学生:桃李盈�门|桃李满天下|桃李门墙古稀——指人七十岁(源于杜甫《曲江》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年近~。
孩提——〈书〉儿童;幼儿。桃园——1.桃树园。 2.春秋晋园名。 3.地名。即桃林。 4.指晋陶潜《桃花源记》中之桃源。 5.指桃园结义。
铜臭——.铜钱的臭气。原用来讥讽用钱买官或豪富者。后常用来讥讽唯利是图的人
泰山——岳父
替罪羊——古代犹太教祭礼是替人承担罪过的羊。比喻代人受过。
一字师——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三不知——原意是对事情的开头、经过和结局不清楚。后指装糊涂。也引申为意料不到或很突然。
东道主——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安乐窝——泛指安静舒适的住处。
一言堂——旧时商店表示不二价的匾。现比喻领导缺乏民主作风,独断专行,一个人说了算。
刘海儿——妇女或儿童额前垂覆的短发:一排刘海微微有些儿卷曲
乔迁——语出《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从深谷中迁到高树上。后以“乔迁”比喻地位升高,也用于贺人搬往新居: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今日你家乔迁之喜,理当祝贺。
问津——①询问渡口;问路: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②寻访探求:后遂无问津者|寻师讲道,结友问津。 ③探询情况:不敢问�津|无人问津。
推敲—《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载:唐人贾岛做诗,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起初“敲”字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用手做推、敲的动作,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就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认为用“敲”字好。后以“推敲”比喻反覆斟酌、考虑。
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下榻——1.后汉陈蕃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之。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蕃为豫章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徐穉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陈蕃传》及《徐穉传》。后遂谓礼遇宾客为"下榻"。 2.寄居;住宿。
蛊惑——毒害;迷惑:~人心。也作鼓惑。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做谦辞)
端倪——①事情的眉目;头绪;边际:略有~ㄧ莫测~ㄧ~渐显。 ②指推测事物的始末:千变万化,不可~。
狼藉——狼藉(-jí) : 也作“狼籍”。①纵横散乱:杯盘狼藉|狼藉家书卧满床。 ②比喻破败、糟糕:声名狼藉。
雷同——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旧说打雷时,许多东西都同时响应)。
斟酌——①倒酒;注酒:腾酒车以斟酌。 ②倒酒不满曰斟,过满曰酌,宜适中。故比喻反覆地考虑:斟酌定夺|斟酌损益|再三斟酌|请你斟酌办理。 ③品评;欣赏:斟酌嫦娥怜我老,故窥书幌照人床。
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防守,因称善于守的人为墨守。后指固执拘泥,不会变通:墨守成规。
杜撰——没有根据地编造;虚构:这个故事写的是真人真事,不是~的。
拍马——.比喻谄媚奉承。
屠龙——①《庄子·列御寇》:“朱�b045�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后因以指高超的技艺或高超而无用的技艺。 ②比喻跟强敌作英勇斗争:椰林匕首敢屠龙。
斧正——〈书〉敬辞,用于请人改文章。也作斧政。
削正——.请人指正诗文的敬词。
抱佛脚——比喻平时没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敲竹杠——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种口实为借口来索取财物。
莫须有——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
破天荒 ——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
有的多点的可以简略些
百度上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