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意思是说,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人生追逐无限的知识,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的。庄子这种说法实际是说人不能完全认识这个世界,是对人认识世界的能力进行怀疑。人能不能认识世界,这是中外哲学家经常考虑的一个问题。
第一种观点: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西方有一位哲学家叫贝克莱,他的著名的命题是“存在就是被感知”,按照他的观点,对于我来说,一只苹果的存在无非是指我看到了他的颜色,闻到了它的香味,摸到了他的形状、冷暖、软硬,尝到难了它的甜味等等,去掉这些性质就不会有苹果的存在,而颜色、形状、香味、甜味、软硬等又无非是我的感觉。当然我也可以设想一只我我未曾看到的苹果的存在,但我也只能把他设想为我的这些感觉。在这些感觉之外断定还存在着不可感知的苹果的实体,这是徒劳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不能直接回答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他认为人能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是否能够反映客观世界,这是不能回答,也也无权提出的问题。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在意识之外客观地存在着一个“自在之物”,它引起人的感觉,但是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第二种观点:大部分哲学家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黑格尔就曾经指出,不能把本质和现象分开。我们认为对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反驳就是实践。实践会教训一切信奉不可知论的人们。比如,你过马路,看到一两汽车急驶而来,这时你是相信真有这两汽车呢,还是遗祸补丁,认为它或者是眼睛带来的一种错觉?你飞快的躲开汽车足以说明你对不可知论的态度了。第一,实践能够检验我们的感性知觉是否正确。第二、实践可以创造出人工的认识手段,以弥补人的感觉器官的不足。第三,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思维,能够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个别中认识普遍。不可知论夸大本质和现象的对立而主张人类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也是不能成立的。现象和本质不仅存在着对立,同时还存在着统一。虽然,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但人的理性思维在占据了大量的现象材料以后可以通过抽象的办法认识世界。

第三种观点:个人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整个人类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我们认为世界及其规律的可知性,并不是说现在我们就穷尽了对一切事物的认识。恰恰相反,已知的东西和未知的东西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没有不可知之物;人的认识能力没有原则上不可逾越的界限。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任何奥秘总是可以认识的。
人类很早就有在天上飞行的幻想,中国古代的《庄子》记载“列子御风而行”,封神演义里的雷震子会飞,西方的天使都是长翅膀会飞的,西方记载有不少人因为实验飞行而丧生。终于由来顿兄弟发明了飞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是一个代代积累,不断深化的过程。人的认识的无限性还与大自然的无限性有关。大自然的无穷性首先表现在各种不同的层次的结构。人类日常接触的范围是宏观世界,往下是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再往下是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并不基本,往下还有更小的层次。往上是太阳系、银河系,再往上是总星系等等。

自然界一方面显示出层次性,另一方面,在同一层中又显示了面上的无穷性。以宏观世界而言,有无机界、有机界之分,有生命、非生命之分,有动物、植物之分等等。自然界运动发展多年无穷性决定了人类认识是逐步逼近的,这是逐步逼近法的另一种哲学基础。一种定律或一种学说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只在一定条件下正确。如果条件变了,或者范围扩大了,就必须修改甚至推倒重来。牛顿的经典力学,在低速的宏观世界里非常准确,但对于接近于光速的运动则无 能为力,必须代之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力学。至于深入到原子领域,那就基本上不适用,那时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的天下。
可以认识。世界可不可以被认识是一个哲学问题。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可知的。认识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作为一个物理系学生,人能认识世界的原因不仅人有其能思维的能力外,就是人可以和外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