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现代人的婚姻,越来越需要物质担保了?

2025-02-23 23:40:0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虽然大环境在剧烈的变化,可是也有很多东西并没有办法随之变化,像是很多人仍然对于大龄女性、单亲妈妈、离婚女子有很多的歧视,看着家中的三姑六婆拼命催婚,甚至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挑了”?

于是很多人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就顺着大潮流走了:在适婚年龄的时候结婚,虽然那时候我们都还不够了解自己。

但是这往往是悲剧的开始。别人所说的人生大道理,不一定能在自己身上适用;撑过去,也不一定会好;生了孩子,也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凸显。


就像是网络上的段子这么说的:

我以为上大学就好了,我以为结了婚就好啦,我以为生了孩子就好了,我以为退休就好了....

但是实际上,所有的以为,都是假想。

所以,回过头来,我们回来探讨究竟为什么要结婚?如果我们都是透过做一件事情来解决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想要透过婚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是想要把婚姻当成一个避难处?还是把婚姻当成一个创造幸福的地方?

有些人说“婚姻很痛苦,是一辈子不想进去的牢笼”,但有些人也说“和他结婚造就了我一辈子的幸福”。


大家都是用同样一个婚姻法,为何有些人领了证是加速关系的终结,留下两方或是更多方难以愈合的伤痕?另一些人,则是甜甜蜜蜜过一辈子,一起走过辛酸苦甜,到老还可以牵牵小手?

其实其中一个答案可以归因于人们对婚姻的期待不同,导致我们有不同的结局。

美国心理学家Eli Finkel 做了婚姻的研究,发现其实在不同阶段,人们对于婚姻的需求是不同的。

美国在1850以前,是处于较动乱的情况,人们以农业为主要收入,这时候的婚姻Eli Finkel称为“制度婚姻”,主要满足的是一个人对于人身安全、食物充足的需求。

而在这之后,在1850-1965的时候,人们的生活开始富裕起来,男人的薪资也原来越高,这让男人和女人在家庭中也担任了不同的角色。

人们开始不只是把婚姻当成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出现了“同伴婚姻”,夫妻之间也开始重视亲密需求,像是爱、令人满意的性生活等等。

而大约在1965年,人们的想法又开始变得不同了,越来越多人认为婚姻是一个寻找自我、增强自尊以及自我成长的一个地方,这也就是Eli Finke所称的“自我表现婚姻”。人们开始认为婚姻不是人生的必选项,而是认为:

如果婚姻能够让我变得更好,我才要。


而很神奇的是,人们在婚姻中需求的转变和马斯洛所提出的需求理论是相互吻合的。

我们一开始都是在追求最基本的需求:食物、人身安全,后来这些最基本的需求满足以后,我们开始追求归属感,最后我们才会想到要追求自尊、自我实现。

虽然中国和美国有着不一样的历史脉络,但是看到他们婚姻的转变,是不是也可以让我们反思,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婚姻?

父母那一辈,在对一个女孩子催婚的时候,可能担心的是一个女人无法在这个社会安身立命,他们考虑到的或许是人的安全、食物或是归属感的问题。

但是对于很多女性来说,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个安全的家、充沛的食物、紧密的人际网或是兴趣社团的归属感。

如果在追求尊严和自我实现的路上,婚姻可以成就自己,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但是当婚姻成为了打压自尊,以及在自我实现路上的绊脚石,那这样的婚,我们宁可不要结。

回答2:

因为现在不物质没法生活啊,什么都需要钱,结婚买房子要钱,养孩子要钱,柴米油盐也要钱,所以越来越需要物质来保证婚姻稳定了。

回答3:

因为无论是结婚、生子还是养育子女都需要很多的支出,这些东西是不可以忽略的,而且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回答4:

没有物质,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是问题,最普通的春夏秋冬都能成为苦难,最美好的生活人生都有哀愁。

回答5:

因为生活压力大。生活可以打败爱情,房贷、车贷、孩子的费用、一家人的开销都需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