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传 :
wài chuán
1.古代经学家称广引事语、推演本义的书为"外传",与专主解释经义的"内传"相对。如《春秋左传》为内传,《国语》为外传;《诗》有《韩诗外传》,《春秋》又有《谷梁外传》、《公羊外传》等。 2.传记文的一种。为史书所不载的人物立传;或于正史外另为作传,记其遗闻逸事,都叫外传。如《汉武外传》、《飞燕外传》等。
别传 :
bié chuán
传记文的一种。与“本传”相对。多记载一人的逸闻轶事,可补充本传的不足。如《后汉书·董卓传》注引《董卓别传》、《三国志·蜀·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等。
想解释的话。。。
“传”和“传记”
以及“外传”和“别传”的区别。
传,zhuàn,阐释儒家经义的文字。如宋朝著名学者朱熹阐释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书叫《诗集传》,是诠释《诗经》的权威著作;又如经过孔子修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为之阐释的有三传,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其中以《春秋左氏传》最为出名。
为什么叫“传”呢?据《尔雅》郭璞注:“传,传(chuán)也,博识经意,传示后人也。”据此,我们既明白了传的写作主旨,也对传的含义有了更通俗的认识。
至于传记,它是一种文学体裁,是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自传、外传、小传、列传、别传、本传、家传、内传、正传、全传、后传等都包容其间。由于各种传记特点迥异,所以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以下分别予以介绍。
自传,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通常由领袖、艺术家、科学家、社会名流或某一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物自己撰写,其特点是写自己的经历,一般以时间为顺序,一线贯穿,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当然,由于是写自己,有些人会在一些重要的人事或历史问题上为自己讳,例如有不少回忆录尽管披露了一些世所罕闻的珍贵史实,但也不乏美化或抬高自己的地方。另外,也有囿于记忆讹误告示等原因而歪曲了局部事实,报刊上常见有商榷补正之文。
外传,凡人物为正史所不载,或正史虽有记载却又语焉不详,于是广为搜集轶闻趣事,铺陈喧染,这样的书或文就叫外传。如《赵飞燕外传》、《高力士外传》等,它的作用是供读者茶余饭后消遣,一般无史料价值。
小传,一种篇幅短小的传记。其特点是概要简净,事迹突出,近似于“简历”,有骨骼而少血肉,它是传记中的“浓缩品”。它的缺点是,记述过于简略,给人具体感受不深,有些地方难免有疏漏。
列传,纪传体史书中有一定社会影响或曾起过一定历史作用的人物传记。司马迁首开了列传先河,在他的五十二万六千字的巨著《史记》中有列传七十篇,对后代的纪传体史书(24史)的写作和纪传文学的创作都有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列传是《史记》中的精华部分,司马迁以史学家严谨的实录精神和文学家娴熟的塑造技巧,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一些重要的历史风云人物,这些人物由于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和典型细节加以表现和刻画,因而性格鲜明、形象丰满,不但后代的史传写作以之为楷模,而且它的艺术表现手法还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传奇小说和戏剧。“沾概后人,其泽深远。”鲁迅先生的评价客观公正。
别传,本传以外的传记,它往往是对本传的补充。如《赵云别传》。
本传,以原始史料为依据,以正本(不是副的)事迹为内容的传记文。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俗称“家谱”的家传,一个是列于史乘的史传。
家传,记载本族世系和本族重要人物事迹的传记,通常称“家谱”。这类传记史料性较强,文学性较弱。
内传,是记载某一历史人物遗闻轶事的文或书。如《汉武内传》、《关令内传》、《南岳夫人内传》等。
正传,记载主要人物主要事迹的文或书。这一类传记主要是小说体,如鲁迅的《阿Q正传》,作者用深沉的时代之笔刻画了一个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贫穷、落后、不觉悟的农民典型,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突出形象。另外,象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等长篇小说,也都可以划归正传。
全传,记载人物一生事迹始末且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书。篇幅大多宏巨。例如清代钱彩所著《说岳全传》,小说以章回形式详细而完整地记述了抗金名将岳飞不平凡的一生,故事曲折动人,情节引人入胜。
后传,名著的续书。例如《水浒传》,情节生动,精彩纷呈,其一百零八将面目有别,个性各异,一百二十回,有如一幅历史长卷,灿烂夺目,读者只嫌其少,不嫌其多,于是,便有人跃跃欲试,明末清初人陈忱撰写了《水浒后传》,全书四十回,主要写了李俊、阮小七等梁山英雄在黑暗的专制统治下再度起义,其基本精神和《水浒传》相同,鞭挞反动统治阶级,鼓吹叛逆与反抗精神。
以上是“传”和“传记”的扼要汇释,特意作些归类和整理,谨供读者不时之需。
正本之外的补充本,“外传”和“别传”差不多是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