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04年,上海四马路一家文具店的经理王道平,从日本买来10套乒乓球器材:球台、球网、球和带洞眼的球拍,摆设店中,并亲自作打球的表演和介绍在日本看到的打乒乓球的情况,从而我国开始有了乒乓球活动,1916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童子部添设了乒乓球房和球台,学生中也开展了乒乓球活动。以后在北京、天津、广州几个大城市也开展了该项活动,但参加的人数不多。
1925年上海举行了各种杯赛,其中有中华队与旅华日侨之间的秋山杯赛;1927年中华队赴日进行访问比赛,同年8月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中日乒乓球表演赛;1930年参加了在东京举行的第九届远东运动会乒乓球的比赛。不过技术水平不高,负多胜少。1935年中华全国乒乓球协进会成立,发起并组织全国性乒乓球竞赛大会,但实际参加比赛的只有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南京、青岛、香港、澳门等几个队。1935年1月,国际乒联主席曾电邀我国加入国际乒联和参加第九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由于经费无着未能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乒乓球因为对场地要求不高,简便易行,中国乒乓球开始兴起,在全国开展得比较好。
1959年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让世界瞩目。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庄则栋和丘钟慧分别获得男女单打冠军,中国队也拿下了男子团体冠军。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乒乓球开始在世界上称霸,乒乓运动也长盛不衰。
2、延伸介绍
1)乒乓球属于技巧性运动,技术比身体素质更重要。灵巧机智的亚洲人占先天的优势。尤其是中国人。
2)这项运动设施简单,并且是一项全民性的运动,上至八十岁老人,下到5岁小孩,无论男女,都可参加,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国内仅职业运动员就将近3000万人。参与人员众多,形成了金字塔的队伍结构,可以优中选优。
3)对体能的要求是是爆发而不是匀速的力,同时由于是非身体接触类的对抗性运动,所以对体能的储备要求较低,适合中国人的体质类型。
4)国家重视,舍得投入,有专门的体育研究机构、厂家、高校进行乒乓球器材、技术等的研究和教练员、运动员的培养。
中国人无三分银,地无三尺平。
球类中,乒乓球占地面积小,球拍和球又便宜,不想足球(占地面积大)篮球(占地面积大,还要两个篮板),高尔夫球、保龄球就更不用说了。
而乒乓球,场地占地小,球台就是两块木板,花钱不多,所以,很容易普及。
但凡普及的运动,人才就会层出不穷,此其一,其二,国人向来是“一个人是龙,两个人是虫”,就是说中国人的团队精神不强,而乒乓球恰好是单兵作战,也算是适合国情吧。
这样,乒乓球成为“国球”,理所当然。
技巧型智力型的运动 非中国人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