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镇马池口村为什么叫“马池口”?

为什么叫“马池口”既有动物词、又有物词、还有人体部位词?
2025-04-07 11:09:5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马池口
很早很早以前,马池口村西南方向二、三里的地方,有个名叫火烧营的小村庄。后来,火烧营在一次突
发的天火中,村落殆尽。余者痛定思痛。顿悟,原来犯了地名大忌。于是,便迁到马池口村现在这个地方。
所以,先有火烧营,后有马池口。
荒野村落,名不见经传,又无文字可证,只靠代代相传,而村民却深信不疑。火烧营演变成马池口村,
其间大约于明代中期偏后。
马池口村名,有别于昌平区境内其他带有“口”字的村名。如高崖口、南口、碓石口、桃峪口等等。这
些带“口”字的村名,几乎都坐落在山口处,或于山口附近,因山口而得名。令人不解的是,马池口村是典
型的平原村庄,既不靠山口,也不傍渡口。那么,马池口村的“口”是什么意思呢?
马池口村名“马”字当头,于是,那些不知内情的人便望文生义,认为马池口村一定姓马的人多。错了
。目前,几百年的老住户,加上近代迁来的,马姓人家也不过四十户。在这个千余户的大村里,是个极少的
姓氏。
马池口村名字的起源,与它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从前,人们习惯将长城以北地域,统统称作口外。口外商队的马帮、骆驼队,以及牛羊群,钻出四十里
的关沟进京,当时有东西两条路线。西路,南下经阳坊、温泉、颐和园等地尔后进西直门。东路,出关沟则
向东南方向行进,擦三间房(南口镇自然村)而过。然后,经奤夿《ha(三声) ba(一声)》 屯、上念头、马池口、西沙屯、沙河、
清河等村镇,直抵德胜门。
走出关沟的牛羊群,以及负重的马帮、骆驼队,行走很慢。当时路况又很差,走到马池口村,已时近中
午。正好在此打尖,人吃干粮歇歇脚,牲畜饮水加草料。更重要的是,当时马池口村已具噶松潭哟蚣庑�?/font>
的条件。
马池口村古庙门前,正是商队进京的通衢大道。庙门前有块偌大的场地,场地南端,有座四周用大条石
加固的大戏台,场地本是村民看戏的地方。可是,一年里只唱有数的几场戏,可以说,场地常年闲着没用。
所以,大戏台至庙门之间的场地,正是商队歇脚打尖的好地方。
庙门东侧,与古庙一墙之隔,有座约三丈见方的小院,里边有一口石块砌帮的大水井,井筒直径约六尺
,井口南北搭着两块巨大的条石,可容四人同时打水。此井水质甘甜,水源极旺,而且水位较高,用扁担勾
着水桶,就可以打水,极为便利。
庙门东西侧,筑有二尺多高的庙台。东侧庙台下首,有一排巨大的石槽,每个石槽长一丈有余。井口至
石槽之间,有一条约五寸宽,三寸深的石沟,从井里打上水,灌进石沟。水便顺着石沟,流进庙台下首的石
槽里,供牲畜饮用。
庙门东西两侧,曾经有两棵古树,西侧为老槐树(一九五 O 年春被大风摧毁,挂在上面的铸钟被摔成两
瓣。)东侧是一棵气度非凡的老杨树(于“文革”中的一九七 O 年被砍伐),树龄近三百年(锯断时,笔者
曾数过其年轮)。其主干需四个成年人才搂抱。树冠硕大,枝繁叶茂,遮天蔽 日,树荫可覆盖两亩地面积。
商队之人,喝着甘甜水,乘着浓荫,消疲解乏,甚为惬意。
但也不完全是喝口水歇会儿脚,就起身上路的商队,从现存的两处地名考证,也有过夜的商队。一处名
叫“尚家店”,另一处名叫“骆驼圈”。现在村里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对这两个地名一点也不陌生。
公元 1939年,日伪时期修建了京张公路,商队便沿着公路进京了。但仍有少数商队,嫌走公路绕脚,仍
习惯走老路。直到公元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才完全消失。那些大石槽,因多年不用,又妨碍交通,后被移
走。至此,马池口村历经四百多年的“驿站”作用,便告结束。但是,马池口村在全县的大村地位及其影响
,仍在延续。
解放前后,昌平县曾有“四大村”之誉,东有鲁疃、百善,西有马池口,苏家坨(苏家坨于一九五八年
划归海淀区)。就四大村规模而言,马池口村只能排在老末,但其大村地位及其影响,其他大村却无法比拟
。解放前曾流行一句口头禅:“小昌平县,大马池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