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推想;地球由四个层次构成,它们是土层、水层、空气(即大气层)和 火(这只能在闪电时偶然见到)。"火层"以下还有一层虚无缥缈的"以太层"。但他并未指 出各层的厚度。
��1644年,托里彻利和维瓦尼通过实验证明大气是有重量的,因而也秘然存在有限的高度。他们推算出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是8公里。到了1662年,波义耳又通过实验得知,气体受到压力时体积会收缩,所以在大气层的垂直方向上。海平面上大气最稠密,越向上越稀薄。这样,人们开始意识到大气层厚度绝对不止8公里。如果再考虑到气温的变化,那么大气层的上界在何处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
��很多科学家为了探索这一课题,作了不懈的努力。到了20世纪40年代,火箭技术获得了成功,人们用火箭探测大气上界的限度已超过400-500公里。后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极光大约出现在800-11200公里上空,因此有的科学家把1200公里作为大气的物理上界。随着对大气层的不断认识,美国科学家施皮策又把500-1600公里的高度称之为"外大气圈",并认为大气由这一高度逐渐消融到星际特质之中去了。目前,天体物理学研究表明,星际物质的中性气体质密度为1个/cm3,电子浓度为10 2~10 3,/cm 3,根据这个极限和卫星提供的资料表明,大气层上界大约是2000~3000公里。
��还有一些科学家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如比利时的尼克莱发现320~1000公里高度范围存在一个"氦层",在"氦层"以外,还有一层更稀薄的"氢层",它可能延伸到64000公里左右的高空。
��地球上大气上界的高度,常常因科学家们根据和目的不同而结果相差很大,因此要精确划定 大气层上界的高度并为众人公认,可能始终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难题。
大气圈包括地球的气体层。其全部或一部分往往亦称为“大气层”或“大气”。由氮、氧、氩、氖、氦、氪、氢、臭氧,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大气圈的底界为地面,愈向上大气密度愈稀,最后极其稀薄地逐渐向星际空间过渡。大气上界目前多以磁层顶为界。磁层顶的高度,向太阳的一侧低于背太阳的一侧。一般以向太阳的一侧的磁层顶高度(距地球中心约10个地球半径)作为大气上界的高度,它距地面约57600公里。大气总质量约5.14×1016千克(约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其中50%集中在6公里以下,99.9%集中在50公里以下。对地面天气有直接影响的大气层厚度约为二、三十公里。整个大气圈的铅直方向,根据温度变化、成分的混和状态、电离状况和化学反应等特征随高度分布的不同,分成若干层次,其分层参见“大气分层”。
(摘自《词海》)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百米,主要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距离地球表面几千米厚度的范围内。
13KM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