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种类多、数量大,是世界著名的农林害虫。其危害是刺吸式口器吸食大量植物汁液,引起植物营养恶化;唾液中含有氨基酸或植物生长激素,引起植物畸形生长;还有一项非常严重的危害是蚜虫能传播多种植物病毒病,危害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蔬菜、烟草和果树等多种植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蚜传病毒病所造成的危害往往远远超过蚜虫本身造成的危害,"。蚜虫传播植物病毒病的能力居病毒媒介昆虫的首位,据统计传毒昆虫约有465种,其中蚜虫占242种左右。蚜虫类中仅桃蚜一种至少可传播107种植物病毒病,棉蚜一种至少可传播55种植物病毒病。 1 蚜传植物病毒病的特点 1.1 蚜传植物病毒病发生范围广,危害大蚜虫种类多、数量大,已知近4000种广泛地分布在世界各地,为世界性害虫,其广泛的分布也使蚜传病毒病有了广阔的传播空间。蚜虫类中单食性种类很少,多数蚜虫食性复杂,例如桃蚜、棉蚜都有数百种不同种类的寄主。仅桃蚜一种已知寄主就多达352种,除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番茄、马铃薯、辣椒、菠菜等多种蔬菜,桃、李等多种果树以及多种烟草、药用植物、花卉等。这些都是被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植物病毒病有"植物癌症"之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有效的方法来防治,所以蚜传植物病毒病经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2 蚜虫的迁飞习性增加了传播病毒病的机会 蚜虫具有迁飞的特性,有翅蚜每年多次的迁飞大大增加了获毒和传毒的机会。例如有乔迁式生活周期的蚜虫,其有翅蚜每年都要进行的迁移(乔迁、回迁)及寻找合适寄主的迁飞活动大大增加了获毒和传毒的机会;另外有翅蚜降落产少数若蚜后常有再次起飞和降落的习性,也增大了传毒机会,"。 1.3 蚜虫的试食习性造成的病毒病传播 蚜虫在寻找合适的寄主植物时具有试食习性,即有翅蚜降落到多种植物上,必须经过短时间浅尝即止的试食,才能选择出其适宜的寄主植物。而试食的部位正是植物病毒病集中分布的植物表层的表皮组织。因此试食习性使蚜虫能传播许多非正常寄主的病毒。试食时间很短,但蚜虫只需很短时间就可完成获毒和传毒的过程。 2 蚜传植物病毒的类型 2.1 非持久性病毒 也称口针带毒型病毒,病毒仅存在口器内。蚜虫获毒后不需要潜伏期就可传毒,获得病毒和传播病毒只需要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可以完成。经短期饥饿后试食最易获毒,一次获毒后若连续刺吸植物,持毒一般不超过1h。若获毒后不刺吸植物也只能持毒几个小时,不能跨龄持毒。经过一次传毒后,大多不再持毒。非持久性病毒大都仅由蚜虫传毒,这是因为此类病毒一般存在于植物薄壁细胞内,只有蚜虫才在植物表层进行试食选择寄主植物。 2.2 半持久性病毒 也称循回型病毒,昆虫口针吸食获得的病毒在虫体内有循回期,病毒进入消化道通过肠壁转入循环道到达唾液腺,要经过潜育一段时间才能传染,但不能在体内增殖。其特点是获毒时间长、传毒时间长,蚜虫获毒的取食需几分钟至几小时,不能以试食方式获毒。传毒的能力随获毒和传毒取食时间的增长而加强,饥饿对传毒力无影响,持毒可达数小时,不能跨龄持毒。 2.3持久性病毒 也称增殖型病毒,病毒经喙进入肠道,再由血淋巴输送到唾液腺,获毒后需要一个潜伏期才有传毒能力,并且病毒还可在虫体内增殖。可终身传毒,可经卵传染。蚜虫可跨龄期持毒,传毒力可长期保持,甚至终身。传毒的可能性与获毒和传毒取食的时间正相关。蚜虫大都于植物韧皮部获得病毒,部分也可从薄膜组织获毒。 3 蚜传植物病毒病的预防 植物病毒病是全株性病害,一种植物病毒可侵染许多植物,而同种植物又可被许多病毒侵染。植物一旦患病,治疗非常困难。因此在此病的防治上应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蚜虫传播病毒的活动往往在蚜害发生之前或为害初期,甚至试食阶段就已经发生。所以更应重在防预,突出防止病毒的传播。 3.1农业防治 3.1.1 科学的田间管理 清除田块附近的废弃作物和杂草,减少田外携带病毒的蚜虫向田内的传播;实行轮作,清除杂草,注意微肥、生长调节剂的配合使用,增强植株生长势,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使植株内病毒处于稳性,防止病毒显性化;及时控制中心病株,并进行药剂消毒,防止病毒病在田内扩散。 3.1.2 减少有翅蚜的降落 蚜虫具迁飞习性,可采取早播早收或迟播迟收,避开蚜虫迁入高峰期,减少蚜虫传毒机会;根据蚜虫的趋避性,覆盖银灰色膜,以减少迁飞蚜虫的降落。 3.1.3 采用科学的种植模式 科学的间种和套种可减轻蚜害和蚜传病毒病的发生。如实行麦烟套种,一是可以充分发挥小麦生长期麦蚜天敌来控制桃蚜的为害;二是由于麦株的屏障作用,可以减少烟株上桃蚜的降落和迁移。这种种植模式对减轻桃蚜和蚜传病毒病的发生具有明显作用。 3.2 测报蚜虫的迁飞时间 应参照历史记录,并根据当年物候条件对蚜虫的迁飞时间作出准确的测报。例如河南省桃蚜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迁移,7月中下旬(在烟田中)及8月下旬至9月上旬(从烟田向十字化科蔬菜)乔迁,10月下旬回迁,在这些迁飞高峰期应作好重点的预防;通过调查田间若蚜和成蚜的数量比可以预测有翅若蚜的出现期,如桃蚜的若蚜和成蚜比例下降到2.03-3.05时,再过4-6d就开始出现有翅若蚜;萝卜蚜的若蚜和成蚜比例下降到8.29-10.03时,再过5-6d就开始出现有翅若蚜;高温于旱等物候条件也有利于蚜虫的迁飞和病毒的增殖,应作好重点预防。 3.3 药剂控制 对于蚜传持久性病毒,蚜虫获毒和注毒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获毒后还需要几小时到数日的潜伏期才有传毒能力,所以容易通过消灭蚜虫的药剂来进行控制。对于非持久性病毒则应使传毒蚜虫在刺吸试食前死亡,使用农药粉剂可以使迁来蚜虫刺吸前爬行时间比液剂延长,可使部分蚜虫在取食传毒前死亡。由于有翅蚜虫在初迁来时还在叶面分泌唾液试食,可采用矿物油剂喷雾,预防蚜传非持久性病毒。 3.4加强育种工作 建设无病毒原种厂,生产无毒原种。例如选择高纬度、高海拔、风大、冷凉并湿润的地区建设马铃薯无病毒原种场,采用茎尖培养无病毒马铃薯秧苗;选育病毒不能侵入或即使侵入也无法复制的抗病品种和对病毒感染有较强适应性的耐病品种;接种弱毒株来保护植物,这是一种"给庄稼种牛痘"的方法,许多国家已经应用此方法预防番茄花叶病。用于其他植物病毒的弱毒株还在实验中。
受蚜虫危害的植物比较多,而没有阳光直射的比如温室中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蔬菜、烟草等多种植物。
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总共有10个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蚜科。蚜虫也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于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
受蚜虫侵害的植物具有多种不同的症状,如生长率降低、叶斑、泛黄、发育不良、卷叶、产量降低、枯萎以及死亡。蚜虫对于汁液的摄取导致植物缺乏活力,而蚜虫的唾液对于植物也有毒害作用。
蚜虫的防治应采取“挑治苗蚜、主治穗蚜”的策略。当田间百株蚜量达500头、益害比大于1∶500时,每亩用25%蚜螨清乳油50毫升,或吡虫啉系列产品1500~2000倍液喷雾,10%的蚜虱净60-70克;20%的吡虫啉2500倍液;25%的抗蚜威3000倍液喷雾防治。麦蚜对吡虫啉和啶虫脒产生抗药性的麦区不宜单一使用药剂,可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
文竹,兰花
大叶伞、鸿运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