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吗?快得过现在的顺丰吗?

如题。
2025-04-03 17:32:3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邮驿是古老的通信组织形式,是现代邮政的前身之一。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就是个比喻罢了,与使用现代交通工具的快递行业无法比了。但在古时候,这是一个统筹管理做得十分细致有效的系统。

众所周知,我国疆域辽阔,在远古时代,传递信息通过“击鼓传声”和“烽燧烟火”的古老方式。而真正具体的详实信息还是要靠人来传递。《驿使图》绘于公元3世纪前后,真实地表现了1700多年前的邮驿情形,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邮驿的国家之一。


邮递历史已有3000多年,从唐朝到清朝,几乎全国各地都设有驿站。史载,西周时就在交通要道上设馆驿,向过往官员和差役提供食宿;秦统一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络,颁行的《行书律》是我国最早的邮驿法;汉武帝时,在河西走廊设敦煌、张掖、酒泉、武威四郡,据玉门关和阳关,此后邮驿文化发展迅速。

驿使,为古代传递文书的人,也即信使。最早关于邮驿记载,是殷墟甲骨文中有“来鼓”二字,和诗经中有“简书”的记载。迅速、准确、安全是邮驿通信的要求,所以传递军情和紧急公文时,需要快马加鞭日“千”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

一般来说驿站间隔20里,就像现在的铁路网一样,纵横交错,南北交汇的要冲成为枢纽,在此换人换马打尖。河南的驻马店,就曾是著名驿站,因南来北往的信使、官宦在此驻驿歇马而得名。

邮驿的重要性也从其地位上可见一斑。比如,汉代邮驿系统由州、郡、县三级管理。郡太守府里最受重视的一个官吏便是“督邮”,不仅主管邮政,还兼管人事监察,是个实权要职。到了清代,官驿1600余处,驿卒7万余名,驿马4万多匹,干脆直接归兵部主管,完全军事化管理。

如果公文上盖着“马上飞递”印签,驿卒就必须以每天300里的速度传递。遇有紧急情况,速度可达到每天400里、600里。在唐代文学作品《大唐六典》中,对此就有精彩描述:“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虽然不是千里马,但到了驿站直接换人换马,用接力的办法,也可以一日行数百里。

汉墓出土的《驿使图》反映了我国古代邮驿使较早的形象资料。人物的穿戴靴帽看得出其不同于现代邮差的官家地位,高头大马飞奔的节奏和人物无口保密的形象,准备地刻画了通信的基本准则。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形象地描绘出了驿使风驰电掣般驰送文书的情景。

回答2:

一般情况下,在城市之间投递,800加急肯定是比不过快递的。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有多快呢?其实“八百里加急”只是一个名词。并不是标着“八百里加急”,就肯定每天跑出800里的距离。

这就好比当下的火车,分为绿皮车、动车、高铁等。这就好比绿皮车,它们都是绿皮的么?未必!

事实上,所谓的“八百里加急”,最快速度也就是每日500里左右。举个例子,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消息从3000里之外的河北,一路800加急,狂奔到所住的唐玄宗华清宫,一共用了六天时间。这速度就是500里/天。

快递的飞机

而现在城市间的快递用飞机运是常事,每小时800千米都不成问题,“800加急”连它的背影都摸不到。

那么,是不是说,“800加急”完全跑不过快递呢?也不是!以上说了一般情况,现在咱们说说,特殊情况---偏远地区!

我们使用快递买东西,经常下面有这样一段话,边远地区另外加邮费!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快递公司在边远地区投递点稀少,货运量小。

古代驿站

所以快递可以再大城市之间实现当日达,到边远地区可能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800加急”却没有这个问题,“800加急”的建设,本来就不是为了商业目的,因此,无论是城市,还是边疆,都每隔几十里均匀地建设着驿站,照样每天最快能跑出500里。这才保证紧急军务不会被迟误!这种情况下800加急更快一点!

综上所述,在城市之间800加急比不过快递的。但要是在偏远地区投递,800加急可能比快递更快些!

回答3:

肯定快不过如今的顺丰。八百里加急,其实这种说法,大多数都只是艺术的夸张和创作,在古代,如果有紧急的军情,的确有几百里加急的说法,但从历史记载上看,按照当时快马加鞭的传递方式看,最高纪录是六百里,至于说八百里,在历史上很少有。

八百里加急是什么概念,简单来说,就是要日行八百里,我们常说宝马良驹要“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但事实上,这样的宝马良驹,可望而不可求,即使是战马,也很少有达到这样的标准,而更别说驿站了。

作为传播紧急文件的驿站,根据不同的驿站,都会配备马,供传递紧急文件使用,这些驿站的马,虽然大多数都是战马,但并不是所有马都一样的能跑,所以,在加急文件的传递过程中,马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了传递的速度。在沈括梦溪笔谈中说到了宋朝传递文件的最高记录,是日行五百里,而即使安史之乱这样紧急的状态下,传递文件的速度,也没有超过六百里。可见,这已经是传递文件的极限了。
 
那么,六百里到底有多远?用现在的测量标准,是三百公里,而运城到太原的行车路线的距离是393公里。也就是说,如果出现了六百里加急,传令官快马加鞭,一天之内就可以从太原跑到运城。这样的速度,已经是极限了。
 
一、那么,如果达到这样一个记录,到底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首先,必须有一个非常好的骑手,然后有一个非常快的马,按照日行八百里的速度来看,一匹马的极限是一百里,那么,骑手必须要在战马累死之前,赶到下一个驿站,然后换马继续前进。

而作为驿站的官员,遇到了八百里加急这样的情况,他们的神经必须要高度紧张,而且要把驿站中最好的马提供出来,然后保证传递速度。一般来说,遇到了八百里加急的公文,累死几匹马,并不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就好像倚天屠龙记里白眉鹰王说的那样,路上跑死了八匹马,事实上,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其次,接到了八百里加急的任务的传令官,只能自认倒霉,心里一定要有掉脑袋或者是受重罚的准备。
 
历朝历代对于公文传递,都是非常看重的,如果公文到了规定日期,没有到达,传递公文的人,就会受到严肃处理,要是在战争中公文丢失,或者没有及时到达,导致战斗失利,传令的人就会有生命危险。因此,接到八百里加急的任务的人,只能自求多福。
 
同样要自求多福的,还有一些路人甲路人乙们,当八百里加急出现了,即使无法保证日行八百里,也要拼命的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撞翻,甚至撞死路人,是不需要负法律责任的。于是,当你穿越到古代,远远看到八百里加急的快马,还是远远躲开的好。

综上所述,如果从历史记载来看,六百里加急是最高级别,并不存在八百里加急这么一说,而真正极限,实际上每天只能走五百里。至于说八百里加急,只是一种民间说法。即使没有八百里加急这么一说,日行六百里的速度,在古代已经非常可怕了。

回答4:

八百里加急,有多快呢?我们看一些古装电视剧的时候,一但出现紧急情况,皇帝总会下令传旨,说“八百里加急”,马上就会有人骑上马,飞快离去。

那么,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呢?

古代的文件传输主要依靠的是驿站传输,一般呢,20里左右一个驿站。只要是标有“马上飞递”字样的公文,必须按照规定的每天300里的速度传递。这是最基本的速度要求,要是是紧急文件,会分为几个速度等级,400里,600里,800里。800里就是最急的文件,没次传递公文的时候,都用的是上好的快马,虽然不至于是千里马,但也都是一等一的。加急文件,需要马不停蹄,人的吃喝都在马上。极为消耗马力,有许多马都累死在了路上。如果送的人体质差的话,也可能会在路上累死。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动用800里加急。

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时。唐玄宗远在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天之内唐玄宗就收到了这一消息,在当时的传递速度就达到了每天500里。

800里加急的速度,比上现代快递的速度也是有可能的。现代快递送3000里需要三、四天左右的时间,而800里加急的话,也需要三天多的时间。最多和现在的快递时间相近,想要超过现在的快递还是有一些难度的。但是,这在当时的水平下,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不过800里加急只针对于重要的情报文书,毕竟就算当时皇室再有钱,也浪费不起,这么多的马匹。

回答5:

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 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 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 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传递 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 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死命 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六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用来表示情况紧急程度。

在文学作品中,对此有精彩描 写:“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 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 晃,跳将下马。大喝:“八百里加急! 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 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此时,古 道凝云,晴空赫然!
按唐朝政府官方规定,快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则要求日行300里。最快的要求则为日驰500里。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 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就达到每天500 里。
据载,南北朝的北周宣帝,在洛阳 招摇过市,亲自乘御驿马,日行300 里。看来,唐朝的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 500里,那无疑用的马是御马级别,难 怪如此神速。唐代的—尺合现在0.303 米,一里合454.2米,就是用现在的眼 光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两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