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编入户籍隋文帝十分重视府兵的改革。其入宫辅政之时,便借皇帝之名恢复诸将旧姓。北魏孝文帝改制后,随着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原六镇的鲜卑军户社会地位也急剧下降。当他们参加六镇起义后,又成为一些经叛变、起义而转化为新贵族将领的统治工具。他们对过去被人贱视的经历记忆犹新,向往早期部落兵的生活。于是,宇文泰等为迎合这种心理,将府兵制下的官兵关系蒙上一层部落化的色彩。命令各有功将领,分别继承为鲜卑三十六大部和九十九氏族的子孙;汉族或其他民族一律改为鲜卑姓。这种作法虽然徒具部落化的形式,但使六镇军户的地位有所改善和提高。杨坚恢复诸将旧姓,旨在恢复汉族地位,清除私兵、部族兵的遗痕,以争取广大汉族人民的同情与支持。开皇初年,又将乡兵编入府兵,其首领转为府兵将校,以削弱地方势力。灭南陈后三个月,鉴于国内形势趋于平稳,文帝下诏:除禁卫宫廷及戍边所用兵械外,民间所藏一概销毁,第二年,又诏令军人编入地方户籍,但同时又置于军府的统一管辖下。这是府兵制的一次重大改革:即由兵农分离,到逐渐合一。文帝在统一全国后罢除北击突厥、南下灭陈时的新军府,将军户变为民户,由州县管理,并与百姓一样按均田令授田,从而使均田制成为府兵制的基础。军人与土地相结合,使封建国家掌握的户口和赋税增多,军费减少,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鹰扬府的建立隋炀帝执政之初,根据政治需要,对府兵制又进行了重大改革。大业三年(607),改骠骑府为鹰扬府,骠骑将军为鹰扬郎将,车骑将军为鹰扬副郎将。鹰扬府置鹰扬郎将1人,鹰扬副郎将1人,各有司马及兵、仓两司。又置越骑校尉2人,掌骑士,步兵校尉2人,领步兵。改大都督为校尉,帅都督为旅帅,都督为队正,增置队副。大业五年,又改鹰扬副郎将为鹰击郎将。鹰扬府的建立,并非单纯地改变了军府名称,而是降低了将校的官品,如鹰扬郎将比骠骑将军降低一级,鹰扬副郎将降低半级。这样有利军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防止将校拥兵割据,权高震主。从隋末农民大起义来看,鹰扬府遍及全国,其府兵在镇压农民大起义及隋官起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