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是明朝开国的军事统帅,农民出身,被誉为明朝第一功臣,可以说朱元璋的天下,没有此人那是根本打不下来,朱元璋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有两大拦路虎,一个是陈友谅,另一个是张士诚。
而这两人无一例外,都是被徐达给灭的,后来徐达又奉命挥师北伐攻打元朝,继而攻破元大都,灭亡了元朝,元朝的统治者抵挡不住向西北逃窜,在那里又建立起北元的政权,而后徐达又连连出兵攻打北元的残余势力,稳固了明朝的江山。
常遇春是明朝的杰出将领,也是农民出身,被誉为明朝的开国名将,他相比徐达虽然不是那么耀眼,但此人也极其厉害,在归附朱元璋之后,自请为先锋,在明朝的对外战争中,那就像一把尖刀,能处处插入对手的心脏。
常遇春自诩能带兵十万,所以江湖人人送外号“常十万”,在徐达领导的很多次大战中,常遇春都是徐达的副手,当然也是功不可没,而在攻打徐达攻打陈友谅和攻破元大都的战役中,常遇春都有参加,可以说这两人打仗的水平那是常人难及,那么这两位农民出身的人,为何就那么会打仗呢?
不可否认的天才本领。
这个世界上总不乏天才人物,有些人天生就比其他人在某方面拥有着“特长”,而徐达和常遇春两人应该也是属于天才将领,所以他们才会在打仗中那么耀眼。
当然,在历史上,这类人并不少见,比如说战国时期的白起,那是地地道道的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出身也不高,也是从基层一步一步打上去的,在带领秦军攻打山东六国的过程中,那数百万的人头,可不是简单说出来的。
此外,白起出生在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在当时秦国人想要学习,很难,只能靠奋勇杀敌或者努力种地才能获得爵位,所以白起想要研究前室留下来的兵法,那也是比较困难的。
我们接着再说徐达和常遇春,两人出身卑微,受教育的机会自然很少,尤其是在元朝末年的暴政之中,能够活下来都是运气,所以这两人应该也具有军事方面独特的才能,当然只是这样,还不够。
善于在实战中总结经验。
飞鱼记得曾经学过一篇叫《伤仲永》的课文,说的就是如果是个天才,但是后天如果没有学习,那最终的结果也是和常人无异,而徐达和常遇春如果不是生在乱世,他们或许也只是常人,因为他们没有在战争中学习和总结经验的机会。
徐达和常遇春两人打过的仗那是数不胜数,每次战争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而就是在这些数不胜数的战斗中,这两人获得了大量的经验,从而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认为切实可行且可以取得胜利的“兵法”。
徐达和常遇春两人,无疑也是善于学习和总结的,不然这么多次战争,说他们是运气取得胜利,这也说不过去,毕竟运气并不会常常眷顾一个人,如果有了实力再加上运气,那基本就是无敌的存在了。
说到这,我们还得再说说战国时期和白起同一时期的人物——赵括,此人从刚出生起,就有学习的机会,各种兵法那是背的滚瓜烂熟,但是在白起面前,那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因为他没有实战经验,面对瞬息万变的战争形势,一味只想着兵法上应对的办法,自然会失败。
作战勇猛制造机会。
徐达和常遇春两人还有另外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在战争中作战勇猛,往往都是身先士卒,这样做的好处很多,比如说可以最清晰地看到战场上的变化,比如说可以鼓舞手下的士兵,在比如说可以得到领导的赏识。
而这两人都是靠着这点,一步步成为了朱元璋信赖,士兵信服的将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将军都能使用这点,前提是本身得有过人的本领,不然,一味的冲锋,很可能还没有建功立业,就交代在了战场上。
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那些不怕死的士兵也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往往他们总是被忽视,不过如何让士兵舍生忘死,这也是当将军的一门学问,很显然,徐达和常遇春在这点上都做的很好。
不得不说,这两人的功成名就,也并不是意外或者巧合,而是自身实力的体现,虽然两人是农民出身,但是都在自己的生平上写下了令后人敬仰的诗篇。
徐达,常遇春这两位草根将领功绩显赫,草根出身的他们成为大将军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天资聪颖,二是身经百战。
在打战时,徐达,常遇春英勇骁战,在屡次战争中所向披靡,从无败绩,是百年难得一遇的人才。徐达运筹帷幄,刚毅顽强,带领将兵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军令如山;常遇春每侵略一个城市,没有拿不下的城池。因而,君主对他们两个很重视,非常器重,正是由于他们是农民,对朝廷的利益构不成伤害,颇为信任他面前。
有句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才”,你能成功,取决于你的天赋,可见天分与人息息相关。很多人奋斗一辈子,都比不上具有天分的人的爆发。徐达是一个智将,常遇春是猛将,天赋异禀,少时出身寒苦,遇到朱元璋后,朱元璋带他们上战场杀敌人。在金朝时有个过着茹毛饮血生活的人,叫完颜阿骨打,在和平年代过着以狩猎,采野果为生的生活。在金朝爆发战争时,又变成了精通战事的将领,一肚子的军事战略,仅仅经过11年,就灭掉了辽国。
对于徐达和常遇春来说,年少家境贫寒,未能上学,要想被君主认可并重用,就要靠一腔热血何英勇无敌。徐达和常遇春从来都不是贪生怕死的人。悬崖边时,朱元璋被迫成为俘虏,面临被杀害。情急之下,徐达主动请缨要当俘虏,这才让朱元璋被释放。
再说常遇春在江边和元军对抗,只见常遇春将竹竿一撑,便进入元军的队里,只身一身,与众多士兵对抗,可见其英勇无比。他们二人虽然不曾学习兵法,但在日积月累的作战中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可贵的是,这些经验兵书从来不会告诉你。
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兵法谋略是从实践中一步一步总结归纳出来的。每个时代都有一些特殊的人,虽然他们起点很低,但是他们总能抓住机遇来成就自己。
徐达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参军之前他一直在琢磨如何让庄稼长更多的粮食。这个时候的徐达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决定历史走向的将军,成为一个名将。
后来元朝将天下治理的狗屁不是,他们对于这片土地根本就没有归属感,也就更谈不上爱惜了。元朝统治下的人民除了蒙古人别人都过得不怎么样,所以大家站出来反抗他也就顺理成章了。徐达就这个时候成为了一名军人,一名起义军的军人。
参加起义军的徐达刚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被派上了战场。徐达的运气不错,打了几仗之后依然还活着。这个时候徐达开始总结如何打仗,渐渐他有了一些心得。
凭借着这些心得,他慢慢的成为了一名基层军官。这个时候徐达已经不能只考虑自己应该如何应对战争了,他需要考虑如何手下的几十口人的安全和如何更好的完成上面的任务。以前的徐达只是一个听指令的士兵,现在他成为了一名发号施令的军官。
徐达在随后的战争中解锁了很多的技能,统帅士兵、振奋人心、制定战略、同各方交流等等。随着徐达的技能越来越娴熟,他立的功劳也越来越多,侦查、夺旗、突破等等。
随着徐达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职位也越来越高。徐达利用高职位的便利,补充了很多正统的兵法知识。等到徐达的兵法知识足够了之后,他和自己的经验、总结相互印证。就这样他慢慢的成为了一代兵法大家,手下的人也从几十人变成了几十万人。
徐达、常遇春以前都是朱元璋的手下将领,帮着朱元璋打天下都是很厉害的角色儿,领兵打仗都是一把好手,但是他们的身世却并不好,徐达不怕死,常遇春同样如此。徐达是个是智将,常遇春可以说是个猛将,当然同样不欠缺智谋,这是朱元璋看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都是草根,出身都很是平凡,可以说得上就是农民了,遇到朱元璋便是他们很大的转折,朱元璋看中他们的,不是身份,不是地位。
当然他们也没有,而是他们身子骨里的一股劲儿,就是敢打敢拼得那个劲儿,不怕死,对,他们都是不怕死的人,可为什么他们后来就能有那个智谋呢,怎么就可以让他们成长为一代军师,一代将军呢。是什么?是经验,是一股劲儿,是他们那代人最需要的东西——天赋。成功之前,朱元璋就带着他们到处打仗,打的多了,有些人自然看不会,但有些人,有天赋的人就全明白了,什么兵法,什么阵法都一一掌握,也就是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学习如何战争,这就是聪明人。
将领需要的不停地学习,徐达、常遇春从小没有学过兵法,而他们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战争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迅速让小兵变为将军,将军变为统帅。所以呢,机遇加上天赋,成就了这些人,成就了这些身世平凡却报复远大的人。
当然也从一个角度来讲就是他们的学习就没有断绝过,虽然家底不咋的,可他们善于从实践中学习,掌握,善于用学习来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