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 内容是什么

2024-11-06 10:50:0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焚书坑儒是怎么回事?

回答2:

一、周、淳之争与焚书坑儒事件的历史过程
公元前213 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仆射(博士长官) 周青臣乘机捧场称赞秦始皇:“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听后喜形于色。博士齐人淳于越当即加以驳斥:“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 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历史上把这次廷争称为周、淳之争。秦始皇将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去议论。时任丞相的李斯蓄意扩大事态,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所有的“诸生”及私学。李斯针对淳于越的言论,称述“五帝不相变,三代不相袭”,自古因时代不同,治理方法也随之改变。如今天下已定,法令统一,儒生“不师今而学古”,指责当世,惑乱百姓,他们以“私学”诋毁“法教”,指责朝政法令“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甚至造谣诽谤。这种现象如不禁止,必将削弱皇帝的权威,臣下结成反对的派别。
于是李斯建议道:“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禁私学,焚《诗》、《书》,实行文化专制的政策。于是在秦代首都咸阳纵起了焚书的烈火,接着这样的烈火在全国各郡或先或后被点燃了,而且在一个月内没有熄灭过。在这遍及全国的大火中,秦以前的中国古典文献,除自然科学(医药、种树)
及神学(卜筮文献) 以外,几乎全都变成了黑炭。
焚书事件发生后,对政府不信任与离心者越来越明显表现出来。公元前212 年,有两个替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仙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由于明知仙药是根本没有的,他们无非是借此骗取富贵,时间长了骗局终归要暴露,按照秦朝所献秦始皇验方不灵就要被处死的规定,两位方士恐怕逃不脱一死。于是他们散布了秦始皇一系列专制独裁的过失,借口不能给这样的人求仙药而溜之大吉。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恼怒,因为他为求仙药给了这些方士巨万资财,不但没有人为他寻到仙药,而且还说他的坏话,又加上首都咸阳的儒生也有人散布妖言迷惑民众,于是秦始皇派人普遍严加审问,儒生们相互告发,牵连到四百六十多个儒生,这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全被抓去活埋。历史上把这一事件与焚书事件连起来统称为“焚书坑儒”事件。

秦政府曾经从六国的宫廷和民间搜集了几乎全部古典文献,设立了一个大规模的皇家图书馆。同时又征聘了70 位老学者,授以博士之官,此外又召集了至少两千以上的知识分子置于70 位博士的领导之下而命之曰诸生。秦政府交给这70 位博士和两千以上诸生的任务是要他们在皇家图书馆里进行古典文献的审查工作。新政府希望这些博士和诸生能够对古典的文化思想作一次甄别和清算工作,指出哪些文献是不利于新政府的,哪些文献是于新政府有帮助的,然后以政府的力量禁止那些不利于新政府的书籍流行,奖励那些有利于新政府的书籍使之广播民间。诚如秦始皇自己所云:“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士甚众,欲以兴太平”。可以看到这时对过去的文化思想作一次彻底的清算,结果六国时期的儒家文化大部被去掉了。六国时期的思想文化被禁,必然会引起六国贵族知识分子对旧时的留恋及对秦政的不满。
参考资料:《略论周、淳之争的缘起——也谈焚书坑儒发生的原因》

回答3:

摘录的,引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14125.htm

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关系发生激烈变动,学术界呈现出一种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新气象。至其末年,诸国由分裂归于统一;与之相应,思想文化也出现了力求兼收并蓄,冶熔各家学说于一炉的趋势。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运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统制政策。焚书坑儒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把以前分裂的诸侯国改为郡县。博士淳于越反对郡县制,说:“不遵从以前的制度和风俗,是不会长久的。”这种说法引起民了争论。

丞相李斯反对这种说法,认为法规制度应因具体情况而定,古代的制度是不能适用于今天的。同时他又指出,上面的说法扰乱民心,不利于政令的贯彻执行,应该严加禁止。因此,他建议:除官家藏书和秦国史书以外,所有的《诗》、《书》、百家语和史书一律烧掉,有敢谈论《诗》、《书》的杀头;医药、算卦、农业的书不烧;禁止私人办学等。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

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后,一些儒生和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入则心非,出则巷议”。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又建议封子弟功臣以为枝辅,其依据的理由即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认可。当时所焚之书包括两部分:一是统一前的列国史记,二是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至于秦国的史书、博士官收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等技艺之书,则不在此列。所禁书籍都必须在三十天之内上交地方官府焚毁。为此还制订了一系列法■律,如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等。焚书对于古代文化典籍是一个极大的破坏。由于六国史记被焚,战国纪年至今还不能完全搞清楚。

坑儒事件发生在焚书的次年,从性质上来说,坑儒是焚书的继续,但起因有所不同。秦始皇晚年为求长生不老,寄希望于方士寻觅仙药。因此,方士侯生、卢生等很受宠幸。有两个方士一类的人物卢和侯生,平日很得秦始皇的信任。正是这两个人,又在背后议论指责秦始皇,说他凶残好杀。在一个晚上,这两人弃官逃跑了。秦始皇闻讯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乱黔首,于是下令御史案问诸生。

秦始皇知道了这些事情后,不同地大怒道:“我对这些方士这么好,他们却在背后议论我,又背叛了我。方士都是这个样子,现在咸阳的书生有几百,肯定经常妖言惑众。这次一定要彻底清查一下。”随后,他就叫御史把咸阳书生都抓起来拷打、盘问。这些书生刚开始都大喊冤枉,等被打得一个个皮开肉绽时,都屈打成招了。秦始皇命令把这些书生都杀了。公子扶苏替他们求情,反而被秦始皇臭骂了一顿。监斩官看到秦始皇怒气冲天,就把这些书生全部赶到一个深谷中,用石头把谷填满,把这些书生活活坑埋了,总计有四百六十多人。这一事件发生后,连始皇的长子扶苏都觉得过于残暴。他对秦始皇说,天下初定,百姓尚不得安宁,这样做恐怕会引起骚动。秦始皇听了,反而把扶苏贬到上郡去监督蒙恬军。坑儒激起了儒生的普遍反抗。陈胜、吴广起义后,孔子的后裔孔鲋立即怀抱礼器参加农民起义队伍,就说明了这一点。

坑杀了咸阳的四百六十多个书生后,秦始皇暗想着要把天下的书生全部杀了,斩草除根,不留遗患,但又怕书生逃跑,秦始皇就想了个计策。他命令地方官员,访求各地的有名的书生,送到京城以待录用。不过几个月,各地方就送来了七百多个想当官的书生。秦始皇命这七百多人都为郎官,把这些书生高兴得手舞足蹈。

这年冬天,有人报骊山的马谷中硕果累累。大家都觉得很奇怪,秦始皇就让这七百多书生去马谷看一看。这七百多书生到了马谷一看,果然有几个瓜果,新鲜得很。大家正在议论时,就听一声爆响,随后石头像雨点一样从谷上落了下来,瞬间,这七百多书生就被砸死在马谷。而所谓的瓜果,是因为马谷地下有温泉,所以四季如春。秦始皇密令心腹,先在谷内种瓜果,后来还真的结了果实。这些书生哪里知道秦始皇的阴险毒计,全部屈死在马谷中。

焚书坑儒暴露了秦政的暴虐以及当时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离心离德。秦始皇想采取严厉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最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利用国家权力强制推行思想的统一,只会锢闭思想,摧残学术文化的发展,激起人民的普遍反抗。焚书坑儒的结果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田人隆)

词目 焚书坑儒

发音 fén shū kēng rú

释义 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出处 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示例 满清入主中原,~多少次,杀了民族思想的人。(梁斌《红旗谱》四二)

回答4:

公元前213 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仆射(博士长官) 周青臣说,“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齐人淳于越反驳:“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 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历史上把这次廷争称为周、淳之争。丞相李斯指出,“五帝不相变,三代不相袭”,自古因时代不同,治理方法也随之改变。如今天下已定,法令统一,儒生“不师今而学古”,指责当世,惑乱百姓,他们以“私学”诋毁“法教”,指责朝政法令“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甚至造谣诽谤。这种现象如不禁止,必将削弱皇帝的权威,臣下结成反对的派别。 于是李斯建议道:“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
《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
斯的建议,烧了一些书,活埋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焚书坑儒”事件。

秦朝的焚书坑儒,是大一统的结果,在当时有利于国家统一。但也客观上为后来汉朝的独尊儒术制造了土壤。 焚书坑儒不是单独对付“儒家” 的,当时是百家争鸣时有十大家学派,儒家是十大家学派之一 ,而秦始皇的坑儒,“儒家”不过是其中之一 。儒家满嘴的仁意道德,但自己却是男盗女娼。说儒家男盗女娼也许有点夸张,但事实也相差不远。秦朝是用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治国,没有把儒家列为独尊的地位,于是对焚书坑儒夸大诬蔑,不就是烧了一千多斤书,少了400多个胆大的知识分子么?
后来的百家思想在汉朝并没有断绝。而真正“焚书坑儒”的是西汉的汉武帝,汉武帝的独尊儒家机会,儒家 学派借着政治力量,把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全部排除,儒学思想进成了中国人唯 一法定的正统思想。在当时还看不出独尊儒家的影响,但长久下去,中国人的想象 力和灵性,逐渐地被这个单一而保守的思想酱住,直到二十世纪,长达两千余年。 正因为汉武帝独尊儒家,汉以后的“儒家”们持续的丑化秦朝,而吹捧汉朝。儒家 的这些作为,遗害千年,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仁意道德真面目,说儒家男盗女娼也不 为过。现在,依然有儒家的后来人们诬蔑秦始皇。经常有人问中国最大的文字狱是 哪个朝代的,很明显,中国最大的文字狱是汉朝的独尊儒家。但是,因为儒家在中 国的今天依然占主导地位,这个真相少人知道。

商,周,还有春秋时期的初中期赵国等。他们在对付游牧民族的时候,儒家在哪里呢? 五千年的历史,有2000年左右的时间和儒教p的关系都没有。 你再看,没有儒教的时候,中国一直在走上坡路,到了春秋时期,文明的发展达到 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接下来就一朝不如一朝,这里指科技,文化,教育,思想等“软”的方面的进步速度, 不是说GDP这样无聊数据。 到了宋朝就开始原地踏步。到了明代,甚至开了倒车。 中间的分水岭是什么,看得出来么?

回答5:

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且使自己的统治长久下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的赫赫权势不仅可以压服海内民众,而且也可以震慑天下的四方,他的皇权在当时可谓至高无上,人人敬畏。

公元前213年,为庆贺败匈奴、服百越的战绩,始皇帝在咸阳宫大摆宴席,与文武百官共同畅饮。席间,文武百官无不为始皇歌功颂德。其中有仆射周青臣对始皇称颂道:“陛下削平六国,统一天下,如今又北败匈奴,南服百越,凡日月照得到的地方,全都为陛下统辖。陛下又废除分封旧制,遍设郡县,消除了战争之患,百姓安居乐业,自上古以来,无人能及陛下威德。”(《史纪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听后十分高兴。但是博士淳于越对周青臣的话很反感,他本来就反对郡县制,听到周青臣又提出来,就对秦始皇说:“臣观古籍中所载,殷周两代都相传了千余年,就是由于分封子弟和功臣,有各国诸侯辅佐的结果,如今秦已统一天下,安扶海内,却不实行分封,如果朝廷一旦出现乱臣贼子,企图篡夺王位,能有谁来帮助救呢?”淳于越还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听罢,非常生气,便令臣下各抒己见。因为丞相李斯反对分封制,提出郡县制,并为始皇所采纳,偏偏淳于越引借史籍,以古非今,因此,李斯就抓住“师古”大作文章,他说,古来治理天下并无常法,“三代之事,何足法也”。接着将矛头对准“诸生”,说这些读书人“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因此他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这一建议正中始皇下怀,于是便下令焚书,开始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根据李斯的建议,秦始皇向全国颁布“焚书令”:凡秦国以外的史书,除了博士馆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的书之外,其他都一律烧掉,医药、卜筮、种树一类的书籍,不在焚烧之列;若有再谈论诗书者“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以古非今者族”,官吏知情而不揭发的一样治罪;焚书令下达三十天内拒绝焚烧书籍折处以黥型(在脸上刺字);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秦始皇焚书,是为了消除不同意见,统一人们的思想,是一种愚民政策,但究其实质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皇权统治,使自己的统治长久下去。但是,这场运动焚烧了大量古代文化典籍,使古代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是文化专制主义的重要表现。正如郭沫若所说:“书籍被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载《十批判书》�

秦始皇怕死是很出名的,他非常迷信,异想天开地想寻找使人长生不死的药。公元212年,有两个替他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的方士卢生和侯生,平时他们甚得秦始皇的信任,根据卢生和侯生的建议,秦始皇有一段时间常自称“真人”而不再称“朕”。这两个方士明知根本没有仙药,骗了很多钱财后,怕时间一长会暴露,便暗地里商议后,带着钱财逃跑了。秦始皇听说此事后大怒,他说:“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亡去;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返,徐福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事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下令追查诽谤朝廷的儒生,御史大夫对京城的数百方士儒生进行审讯,经过这些方士儒生的互相告发,秦始皇亲自把四百六十多人处以死罪,坑杀在咸阳城郊,这就是“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了在文化及意识形态领域中实行专制统治,统一思想,巩固政权所采取的措施,它是为巩固秦始皇万世一系的皇权统治而采取的,这种做法是残暴的,也是愚蠢的,焚书坑儒并未真正起到巩固秦王朝王权统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