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 二字甲骨文和古文怎样写 最好给图

2025-04-08 06:11:3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关于“易经”古文写法:

先说“易”。

“易”是“锡”的本字,锡是一种熔点很低的金属,是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可以很容易被熔化后制作成各种器物,具有轻易塑形的特点。后引申为变化、简单容易等意义。甲骨文象形,将熔化的锡水倒入一个模子中:

金文(大篆)做了简化,写成:

篆书写作:

再说“经”。

“经”的本义是织布的纵方向的线(横方向叫“纬”),甲骨文没有这个字。

金文(大篆)象形,写作:

由于这种写法逐渐成为字的构件“巠”,于是又有了加绞丝旁的写法:

小篆写作:

回答2:

⑴ 甲骨文的易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三点水”、表示水或者酒,右边好象一个带把儿的杯子、倾斜了,整体是在形容倾倒水或者酒、表示“变动”的概念。
⑵ 金文,也称钟鼎文。金文的易字也是“左右结构”,表示的概念和甲骨文差不多;两者都符合、易字“变易”的蕴涵。
⑶ 籀文,也称石鼓文、或者大篆,广义的籀文、也包括部分的金文。籀文中的易字开始演化为“上下结构”,“杯把儿”跑到了上边、并且多出了一个抓把儿的“手指头”,从而好象一个“日”字,这就是“日月为易象阴阳”的联想;同时,形容水或酒的三点水跑到了下边,从而好象一个“勿”字,这就是“易字从勿”的来源。
⑷ 到了小篆和隶书的易字,就和现在通行的楷体一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