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急用。谢谢!
2025-04-08 07:58:2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私学是由孔子首次建立的
在此之前都是只有官学
孔子在四处寻明君而屡次失意后回到故乡在学生的帮助下建立了历史上第一所私学
私学既是由私人(或民间团体)办理的学校,从而表现出许多与官学迥然而异的特点。

(一)经费和师资1.私立教育经费基本为自筹,但也不排斥官方资助。早期开办私学的代表人物孔丘,招收学生的条件很简单,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①。魏晋南北朝时,儒家私学有的要求学生兑资入学,有的酌收束修,有的接收帝王的"资给"或"馈赠"。元代庙学多为民间捐资或集资兴建、维持。历代书院经费来源有的是政府拨给的,有的是私人筹措、捐献的,有的则是通过"学田"自给自足。到近代,新式私学的开创者多为地方绅士或文化名人,其办学经费多与工商业有关。如张謇创办通州师专,马相伯兴办复旦公学,张伯苓、严修开办南开学校,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和一个规模恢宏的学校网等。现代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学校和育才学校,也主要是通过募捐、集资等形式来解决办学经费。

2.师资。早期私学的师资来源于平民学者。私学的宗师,有入仕做官兼领官职或短期为官者,但是,为师的资格不以入仕与否为先决条件。唐宋以后,随着科举制的强化和读书人的增加,许多科举落第者选择教书谋生,这是私学特别是蒙学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

私学大多有自己的学术追求,急功近利情绪相对淡漠,这一特征显示了私学教师的品格。如孔丘,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培养目标,"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矣"。又如墨子,为培养急公好义、济世利民和勇于献身的"兼士"或"贤士",主张"贵义兴利"、"食力节用"、"耻过谤非"。现代的陶行知,为造就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的乡村教师,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创办晓庄学校、育才学校。
谢谢楼主采纳

回答2:

生产力的发展,或者说经济的发展,小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官学已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当时中央政府政策较宽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也促使各家采用讲学授弟子的方式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培养接班人,同时也是为了自己仕途上更近一步,可以说是两全齐美的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