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保国》和《二进宫》分别讲的什么事情

2024-11-15 09:52:1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是一出以唱功为主的传统剧,非常要功夫,净、生、旦三个行当并重,其中的对唱尤其精彩,戏曲界有“文怕《二进宫》,武怕《龙虎斗》”的说法,民间也有“要想听,二进宫”的俗语。该剧讲述了明朝的一场皇位之争: 明穆宗朱载垕死后,太子年幼,李艳妃垂帘听政。其父李良企图篡位,李艳妃听信了李良的花言巧语,准备禅位于李良。满朝文武慑于李良淫威,多数屈从,只有定国公徐延昭和兵部侍郎杨波极力劝谏,但李艳妃不听,还拿出皇妃的权威来,赶走了徐杨。徐延昭去皇陵哭拜,杨波也调来了四个儿子前来护陵,二人遂商定了保国的计策。此时李良原形毕露,封锁了李艳妃居住的昭阳院。徐杨又二次进宫,李艳妃正在懊悔不已,原来父亲为了当皇帝是准备牺牲她的,遂跪求徐杨,并以太子相托。后来,徐杨挫败李良,扶太子即位。这件事我不知道史书是上如何记载的,是惊心动魄,还是扑朔迷离?所以无法谈论历史,只能谈一点剧情,透过这层层叠叠的帷幕,或许也能窥见历史的一鳞半爪。李良在剧中是一个白脸的奸臣,先王在时,他就安安稳稳做他的国丈,因为他有所惧怕的,可一旦先王晏驾,他心中的约束立即消失,私欲立刻膨胀了。你朱家的天下也是抢来的,现在我坐他两天又何妨?太子年幼,女儿掌权,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在眼前,所以他要行动了。历史上,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李妃呢,也绝对不是受骗和悔悟那么简单,她考虑的或许最为深远。历史上能够垂帘听政的女人有几个呢,绝对不只是一个机缘和身份的问题吧?但我们且不说这个。皇宫中一个女人能够把孩子平平安安生下来、把太子平平安安养大,就非常不简单,尤其是在皇帝昏庸荒淫的时候,更是如此。她并不弱智,能够接受父亲的“欺骗”,说明她也感觉到机会来了,正在认真考虑李家的事情。看她这时大摆皇妃的权威,对徐杨是何等的决绝,“手持玉玺朝下打”,“有事无事不用徐杨二奸党”。但她万万没有料到,李良早已等不及了,为了李家的天下,已经顾不得父女亲情,开始逼宫了。她终于看清了李良的真面目,“口口声声,哭得是先王”,其实想的何尝没有自己?还许名封官,跪求徐杨保太子登龙位。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再来看一看徐杨。二人一武一文,对朱家无比忠诚,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都同李良李妃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一点他们是如此的相似。他们紧密团结,互相配合,但他们的斗争方式又是如此的不同。徐延昭官高爵显,是人人敬重、畏惧的定国公,还持有一柄能够“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铜锤,所以他的斗争是直接的,不仅敢于锤打李良,还敢于和李妃针锋相对,李艳气急,要“手持玉玺朝下打”,他就立即回应“铜锤击你个乱纷纷”。杨波是兵部侍郎,从一品或正二品的官也不小吧,但在皇妃面前可能和七品芝麻官没有什么分别,所以他的斗争就特别讲究策略,徐延昭锤打李良,他可以在背后偷偷摸摸踢上几脚,却从来不敢“光明正大”的打。他特别注意保护自己,每每关键时刻,或者直接示软弱、表担心,激得徐延昭明确表态有事一人担承,或者举例子,打比方,来一段韩信斩首在未央宫,让徐再次表态。他还是个读书人,经历了十年寒窗苦,问题想的多,想的复杂,并且在实事上也达到了目的。矛盾虽然尖锐,解决却还顺利。因为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垂帘听政的李艳妃知错即改,事情处理起来也就顺利成章了。很难想像,如果情况没有变化,李艳妃不改初衷,那徐杨二人会怎么做?我想象不出最佳的答案,朋友们可以设想一下啊,好在历史终究厚道,它并不是经常给人出难题。这场斗争的输家,当然是李良,不仅没能当上皇帝,而且国丈也做不成了,不仅丢掉性命,恐怕家人还会受到株连。李妃呢,太子即位后,她就是太后了,但只是形式上的赢家,她从此只能把内心的秘密,永远的埋在心底,直至带进坟墓;她表面上倍受尊崇,但实际上可能两面不是人,娘家如果还有人,会埋怨她,在朝廷上,大臣们也会鄙视她。斗争的赢家自然是忠勇的徐延昭和杨波,二人首先取得了对李妃的胜利,李妃亲口承认徐杨是忠臣而李良是奸党,又受到李妃重托,扶保太子登龙位,有了平叛和拥立新君之功,对明朝也几乎是再造之功。进一步讲,最大的赢家当是自称为读书人的杨波了,他推脱、辞让,李艳妃于是加官进爵,他从兵部侍郎一跃而成为太子太保,位极人臣,对徐延昭也开始称兄道弟了。在明朝太子太保多是首辅级别的人物,相当于宰相的。读书人就是脑子活,有办法。京剧是瑰宝,在欣赏美轮美奂的艺术时,如果能够想开些,竟然也会隐隐约约看出别样的风情,-----既然是国粹,就总能透露出中国的东西。而在正史中,事情或许还会异常的透明澄澈,无非太后贤德、大臣忠勇之类,可是谁能想到,在这冠冕之下,可能还隐藏着许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