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出处

2025-02-25 08:46:2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此词原为“义不主财,慈不主兵”,出自宋.陈无靓《事林广记·警世格言》

含义:

心怀仁慈就不能掌管军队,遵从道义就不能掌管钱财。

解析:

1、不能揣着一颗仁慈心带兵。面对敌人,如果过于仁慈就容易被敌人所趁,害死自己和部下;面对部下,即使他们犯了错,违背你的规矩,你依然一味的过于仁慈,就难以树立威信,无法将他们指挥得形如臂指。

2、想守住钱财就不能太仁义。所谓义者,以助人为乐。而一般情况下,帮助别人是助人者耗费钱财,而不是从被帮助者那里获取钱财,所以人们说“义不养财”。

拓展资料:

《事林广记》是日用百科全书型的古代民间类书。南宋末年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陈元靓撰,经元代和明初人翻刻时增补。元靓可能是建阳(今属福建)麻沙书坊雇佣的编书人。

内容简介:

《事林广记》首次白话插图缩译本,主要以元代类书《事林广记》为原本,收录其中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内容,按照不同的类别将其划归为六卷。

其中包括:礼仪、闲情、巫蛊、耕织、悬壶以及穿戴。《事林广记》原书是一本学术界公认的研究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的重要史料,而白话插图缩译本经过译者精心翻译,收录原书200多幅珍贵插图,是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作者简介:

陈元靓是南宋末年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他收录元代以前的各类图书编纂而成的《事林广记》是中国第一部配有插图的类书。

《事林广记》问世后,在民间流传很广,现在能见到的《事林广记》共有六个版本,其中元至顺年间建安椿庄书院刊本和日本元禄十二年翻刻的元泰定二年本中都有大量描写元代社会生活、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篇章,如《蒙古译语》、《大元通制》等,此书对于研究当时社会历史有重要价值。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事林广记

回答2:

1、出自:《大染坊》。
2、释义
心怀仁慈就不能掌管军队,遵从道义就不能掌管钱财。
3、该句与“义不主财,慈不主兵”是同一个意思,“义不主财,慈不主兵”出自宋.陈无靓《事林广记·警世格言》。
扩展资料
《大染坊》所描绘的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企业萌芽状态下,一群在国难中坚挺的民族企业家艰辛创业的形象。国难当头,实业艰难。在小家与大家的顾盼上,没有以往宣扬的“识大体,顾大局”这样的“集体荣誉高于一切”的老套说教。而是将“爱国顾家”的主题融合与剧作中,从人物之间的矛盾间隙潜移默化的显透出来。
该剧演义了一位由乞丐成长为民族企业家的陈寿亭。整个剧作围绕着三个明线大场景——周村、青岛、济南,三个暗线小场景——东北、天津、上海,通过各个场景所发生的矛盾链接成该剧的精彩。刻画出一个不识字,操控机器、调纵市场、才智过人的陈寿亭,一个有胆识,实业报国、商战抗倭、惩恶扬善的陈寿亭,一个粗言举,粗中有细、谋略满怀、俗中现儒的陈寿亭。套用一句哲言:陈寿亭,完美的矛盾统一体。

回答3:

慈不掌兵、义不养财
陈寿亭爱听书。记得说书的有这么一段关于朱元璋的。史书说他初为乞丐,后为僧,终为帝。人要成就大事就要本着两个字:一为善,该发善的时候一定要发善心;二为狠,该狠心的时候一定要狠……陈寿亭就是不断的从说书的那里获得启发。
这善和狠听起来似乎有点对立,而陈寿亭却活学活用了这个狠字。这狠是有说法的。狠要分对谁。对朋友狠是不仁不义,而对入侵的国外列强,不狠就会受压迫,就会亡国。还有,在竞争残酷弱肉强食的社会,挑战无处不在。如何生存,如何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关键。不可否认,竞争是残酷的,而这种狠首先是保证生存,那么这种狠不能称其为不善,它是生存的需要。管理上的狠是为了出效益,也就是说,对兵的“不慈”事实上就是对企业的“慈”。只有企业好了,兵才能好。另一方面,如果你身无分文你如何去救济穷人?如果你自身难保如何去帮助他人?善,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要在能力范围之内。而有了能力,要知恩图报,吃水不忘挖井人,更要行善积德。

回答4:

1、出自:《陈寿亭爱听书》。
2、释义
  心怀仁慈就不能掌管军队,遵从道义就不能掌管钱财。
3、该句与“义不主财,慈不主兵”是同一个意思,“义不主财,慈不主兵”出自宋.陈无靓《事林广记·警世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