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关于功名利禄

2025-04-27 14:42:2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40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这是小学语文教材《钱学森》一文中对半个多世纪前钱学森返国途中的一段描述。从孩提时代起,钱学森的名字就如同烙印般刻入我们脑海。“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称号,更是让钱学森,这个耳熟能详的伟大名字,为中国人民所熟悉、所敬仰。同时,他也是全世界人民所敬佩的中国顶级科学家,是中国航天的崇高形象和象征。

光辉一生的钱学森离开我们,带给国人是无尽的哀恸。媒体对钱老的各类报道铺天盖地,更有不少老领导、同事和媒体记者冒雪前往钱老家中悼念。灵堂设在位于北京西三环航天桥附近的中国航天大院的钱老家中。钱老家的客厅有一个很小的门厅,最多只能站4个人,而钱老整套住房的面积竟然还不到100平方米。

这是何等令人震惊?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曾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及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2007年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荣获如此之多、如此之重的荣誉,谁能想到我们的钱老,为祖国航天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容身之屋,竟然还不到百平方米。而钱老在这里一住就是50多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钱老曾讲过一句诙谐而意味深长的话或许能够诠释他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胡世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到,钱老生前就是和很多普通人一样,住在这个不到10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他一直就是勤劳简朴,专心的研究科学。他也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不要忘记艰苦朴素。

2001年,钱老曾获第二届“霍英东杰出奖”,奖金百万港币。他分文未取,将这笔钱捐给中国科协沙草产业基金会。早在1994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奖金也是百万港元。而作为可以享受国家领导人待遇的他,却五十年如一日住在老旧的楼房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几十年不动的相机,穿了一辈子的中山装,用了五十多年的破提包,他平时和别人联名发表文章,总是把稿费都给合作者。

据媒体多次报道,钱老早就为自己做人定下了“四条原则”:“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后来,这“四条原则”还有了“升级版”――不兼任任何顾问或名誉顾问、不到外地开会、不出国;单位要为他建房他不同意,报刊上颂扬他的文章被打招呼“到此为止”……

现今,一些金钱至上的所谓社会精英,他们热衷于抛头露面,利用自身权力或学术影响力笑纳“红包”,甚至贪赃枉法。在金钱的诱惑上,只知道追逐名利,忘记自己学术,忘记祖国和人民。社会责任感蜕化,某些人更是成为强势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和吹鼓手。悲之,恨之。

一颗巨星陨落,划过天际时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而他生前的丰功伟绩和爱国情怀让世人更加钦佩敬仰。我们祝福钱老,一路走好。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钱老的科学高度,但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他不为名利折腰,为了祖国敢于舍弃一切的爱国豪情。在越来越多的人醉心追求房子,票子,车子等物质享受的今天,钱老的小小陋居,难道还不能让我们警醒,扪心自问吗?

回答2:

坚持好学风,淡泊名利
追求学术民主,又对任何学术纰漏穷追不舍;平易近人,又“六亲不认”地遵从自己的人生准则……钱学森人生中这些看似矛盾的细节,给了人们不同的感动和感悟。在这些不同的感动和感悟中,贯穿始终的是他对科学本真、人生本原的追求。毕生求真务实,成就钱学森显赫的科学功绩,铸就钱学森感动众生的人格魅力,更为当下的学术界写下为人治学的最好范本。

求真务实,让钱学森一生追求治学严谨。作为老师,他会提出“点错一个小数点扣掉20分”的苛刻要求;作为处于顶层的技术负责人,他会详细记录某个螺钉螺帽有问题等技术细节;而作为领域顶尖的科学家,他会反对不合实际的论文署名,且强调“好学风,我们务必遵守!至要,至要!!!”“严谨、严肃、严格、严密”,钱学森曾在黑板上写下的几个大字,是他对学生的要求,更是他一生学术精神的体现。

求真务实,让钱学森一生提倡学术民主,反对学术专权。他的学生范良藻不会忘记物理力学讨论班上那些没有“师道尊严”的讨论和质疑;新疆兵团插队青年郝天护不会忘记自己一纸“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质疑换来钱学森的亲笔回信和鼓励。“在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再发表意见”,这是钱学森对航天同仁的建议,因为在他看来,“大家见面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

求真务实,让钱学森一生淡看功名利禄。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这是钱学森给自己定下的“四不”原则,为此,他把头上的头衔辞了又辞。“淡泊名利、率性本真”,是钱学森众多同事、弟子对他的评价。

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在钱学森心中,最在意的是科学的本真:“科学是十分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想当然”;最看重的是来自祖国、来自人民的认可:“如果人民认为我钱学森为国家做过一些事的话,那就是对我最高的奖励。”

钱学森的科学成就足以令后人仰望,他为人治学的准则同样是今人学习参照的标尺。在薄弱的国力基础上,他带领国人点燃航天梦,又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准则,直至国力日渐强盛的今天毫无松懈。然而放眼当下,学术造假、为浮名所累、为私利所扰的案例层出不穷。无怪乎钱学森逝世后有人感叹:“大科学家住小房子,小科学家住大房子。”

用大师的人生准则比照我们的行为,用大师的价值观丈量我们的心灵。这是向大师学习最实际的起点。

回答3:

坚持好学风,淡泊名利
追求学术民主,又对任何学术纰漏穷追不舍;平易近人,又“六亲不认”地遵从自己的人生准则……钱学森人生中这些看似矛盾的细节,给了人们不同的感动和感悟。在这些不同的感动和感悟中,贯穿始终的是他对科学本真、人生本原的追求。毕生求真务实,成就钱学森显赫的科学功绩,铸就钱学森感动众生的人格魅力,更为当下的学术界写下为人治学的最好范本。

求真务实,让钱学森一生追求治学严谨。作为老师,他会提出“点错一个小数点扣掉20分”的苛刻要求;作为处于顶层的技术负责人,他会详细记录某个螺钉螺帽有问题等技术细节;而作为领域顶尖的科学家,他会反对不合实际的论文署名,且强调“好学风,我们务必遵守!至要,至要!!!”“严谨、严肃、严格、严密”,钱学森曾在黑板上写下的几个大字,是他对学生的要求,更是他一生学术精神的体现。

求真务实,让钱学森一生提倡学术民主,反对学术专权。他的学生范良藻不会忘记物理力学讨论班上那些没有“师道尊严”的讨论和质疑;新疆兵团插队青年郝天护不会忘记自己一纸“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质疑换来钱学森的亲笔回信和鼓励。“在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再发表意见”,这是钱学森对航天同仁的建议,因为在他看来,“大家见面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

求真务实,让钱学森一生淡看功名利禄。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这是钱学森给自己定下的“四不”原则,为此,他把头上的头衔辞了又辞。“淡泊名利、率性本真”,是钱学森众多同事、弟子对他的评价。

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在钱学森心中,最在意的是科学的本真:“科学是十分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想当然”;最看重的是来自祖国、来自人民的认可:“如果人民认为我钱学森为国家做过一些事的话,那就是对我最高的奖励。”

钱学森的科学成就足以令后人仰望,他为人治学的准则同样是今人学习参照的标尺。在薄弱的国力基础上,他带领国人点燃航天梦,又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准则,直至国力日渐强盛的今天毫无松懈。然而放眼当下,学术造假、为浮名所累、为私利所扰的案例层出不穷。无怪乎钱学森逝世后有人感叹:“大科学家住小房子,小科学家住大房子。”

回答4:

南冠草》是郭沫若1943年作于重庆的一部历史剧,所写内容是明末夏完淳抗清事迹。
夏允彝、夏完淳是明末名士,著名文学家。夏氏父子墓坐落在小昆山荡湾村北开阔的田野中。石驳墓基围成一块平台,墓地呈半月形,高约2米,面宽约30米,占地二 亩余。夏氏父子出生于华亭。夏允彝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授福建长乐县知县,应召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后因母殁回乡。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破南京,夏氏父子偕好友陈子龙毁家倡义,起兵抗清,成为明末抗清领导人物。后战斗失利,允彝在今华田泾支流居地松塘投水殉节。其子夏完淳自幼聪明,“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父殉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不幸失败被捕。完淳在公堂上慷慨陈词,痛骂明降将洪承畴。在杜九皋的帮助下,夏完淳在狱中与其妻钱秦篆、姊夏淑吉诀别,将其在狱中所撰诗稿《南冠草》交付其姊收藏。在刑时,他傲然挺立,拒不下跪,面对明孝陵慷慨就义。
越剧历史剧。建华(毕华琪)1953年根据郭沫若同名话剧本改编。是已故越剧表演艺术家竺水招的代表作之一,南京市越剧团优秀保留剧目。
写明末清初,清兵占领江南,青年诗人夏完淳投笔从戎,毁家纾难,在跟随他的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在太湖起义失败后,其抗清复国之志未改。他继承其父遗志,奔波各地,联络爱国志士40余人,联名上表鲁王,谋图复明义举。1647年(清顺治四年)春,夏赴九江寻找闯王旧部联络,由鲁王来使谢尧文负责回南澳送表,不幸谢在出海时被清兵所获,在押赴南京途中,谢投江自尽。清摄政王多尔衮十分重视此案,亲临南京督办,并命明降臣洪承畴主审此案,企图将江南抗清义师一网打尽。洪从上鲁王表的联名中先抓捕了刘公旦及夏的表弟王聚星等人,审讯中王聚星叛变投敌。由于叛徒王聚星的出卖,夏完淳于同年六月在松江家中与其岳丈钱彦林一起被捕。押解途中,囚舟停泊苏州虎丘山下时,夏的好友杜九皋会同义民憨憨老杀死了两名解差,准备劫去夏完淳,惜未能得手。在南京狱中,夏完淳和刘公旦相互鼓励,视死如归。审讯中,洪承畴以其自身之经历妄图劝降夏、刘二人,夏、刘意坚如钢,怒斥洪卖国求荣的无耻行径,骂得洪无地自容。9月18日,在杜九皋的帮助下,夏完淳在狱中与其妻钱秦篆、姊夏淑吉诀别,将其在狱中所撰诗稿《南冠草》交付其姊收藏,面对明孝陵慷慨就义。
该剧于1953年秋由南京市越剧团的前身——上海云华越剧团首演,万之导演,竺水招饰夏完淳,筱水招饰钱秦篆,商芳臣饰刘公旦,玉牡丹饰夏淑吉,筱帼英饰杜九皋,蒋鸿鳌饰王聚星,裘奎官饰洪承畴。1955年剧团去南京后,复由改编者加工整理,杨颀执行导演,除夏淑吉一角改由筱丹凤饰演外,其余均为原阵容。1956年春,南京市越剧团晋京汇报演出该剧,大获好评。周恩来总理、郭沫若、老舍、邓颖超观看了演出并给予赞扬。竺水招与部分主创人员还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57年3月,《南冠草》参加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优秀演出奖、优秀剧本奖、导演奖、音乐奖、舞台美术奖,演员竺水招、商芳臣、筱水招获演员一等奖,筱丹凤、筱帼英、蒋鸿鳌获演员二等奖,林雅君、裘奎官、裘馨安、周福香获演员三等奖。剧本于1957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1962年剧中主要唱段由中国唱片厂灌制成唱片。
该剧1992年与天津电视台联合摄制成越剧电视剧,获1992年天津市第五届电视艺术优秀作品评奖戏曲电视剧二等奖、1992年全国第八届戏曲电视剧“蓬波奖”优秀单本剧三等奖、南京市1992—1995年专业艺术单位奖励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