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

2025-03-29 00:35:4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纲要》指出:“在体育活动中,要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观、乐观、合作的态度。”这无疑是要求幼儿拥有良好的自信心。在多次尝试中,我从幼儿的情感入手,关爱每一个孩子,经常与幼儿交流、沟通,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沟通中,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尊重,使幼儿感到自己被教师所关心、喜爱,从而得到一种安全的愉快的情绪体验。使幼儿愉快的参与体育活动,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活动中,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来选择活动内容。这更有利于满足个体的兴趣和需要,发挥他们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体育活动中鼓励幼儿,增强自信心,喜欢体育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一、在体育活动中,为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初步建立自信心。
在许多体育游戏中,都有让幼儿担当游戏的主角。例如《猫捉老鼠》、《小蝌蚪找妈妈》、《老鹰捉小鸡》、《老狼老狼几点钟》、《丢手绢》等等。这些有趣的角色都可以激发幼儿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游戏的快乐氛围中疏解恐惧心理,从而使幼儿愿意担当游戏的主角,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表现自己,初步建立自信心。
情景观察:
案例1:在《小蝌蚪找妈妈》游戏中,我班的刁烨程小朋友胆子较小、不愿在集体面前表现的幼儿,他身怕被老师喊来担当主角,总是面露惊慌之色,隐在同伴的后面,或低头不语。教师针对实际情况给予鼓励,使幼儿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受赏识的,这种自尊需求的满足会给幼儿发起内在的动力。这也疏解了这类幼儿的恐惧心理,先让他担任大众角色(扮演小蝌蚪),在逐渐体验到游戏乐趣的基础上,在慢慢鼓励;也可以让一个爱表现、活跃的幼儿和他一起来做主角,让他在同伴的感染下变的大胆、主动,建立自信。
案例2:有一次户外活动中,幼儿在玩皮球,他们有的把球滚来滚去、有的把球投进篮筐、有的在拍皮球,我发现刁烨程小朋友在很卖劲的拍球,我想抓住这一时机让他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激发他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我走过去鼓励对他说:“你真行,已经学会拍皮球了,让小朋友来帮你数一数,好吗?”小朋友们围过来帮着数,刁烨程拍得更起劲了,脸上流露出自信的表情。小朋友们都想他比一比拍皮球,看谁拍得多,游戏气氛非常活跃。在这次事件中让他感受到自己是主角,因此自信心也增强了许多。
情况分析:由于家庭中过分的保护和刁烨程小朋友内向、胆小的个性以及他胆怯的心里造成了他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不敢参加自以为害怕的活动和她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是很浓,但是这次他看到其他小朋友玩球玩得很开心时,他也尝试了一下,体验到了成功带来的喜悦之情。
措施与效果:在活动中教师应该给幼儿创设良好的表现机会。抓住教育契机,鼓励幼儿,给幼儿信心。在这次活动中,我看到了他的闪光点,看到了他的能干,让他在体育活动中表现自己,增强了他的自信心,让小朋友们喜欢他,愿意与他合作游戏,让幼儿体会到体育游戏带来的快乐,从而喜欢体育活动。
二、在体育活动中鼓励孩子,帮助树立自信心
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多给予幼儿心理安慰和疏导,以帮助他们树立应对困难的信心。特别是当幼儿感到困惑或因缺乏自信而出现消极心态时,教师更要努力理解幼儿,让幼儿认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提升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活动中。因此,在组织幼儿开展体育活动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用激励性、感染性的语言来进行评价,哪怕是一个爱抚的眼神及手势、点头微笑,充分让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自信心得到不断提高。
情景观察:
案例1:今天的户外活动是玩竹梯,小朋友们可高兴了,个个玩得非常投入,小朋友们一个一个地排好队跳过竹梯,有的小朋友还想出了很多的玩法。当轮到陈楦小朋友时,他很紧张,做好姿势准备跳,又缩了回来,不敢跳。我看到这种情况,就和小朋友们走到他面前说:“陈楦,别害怕,老师和小朋友们会帮助你的,勇敢地跳过去,我们相信你能行。”陈楦看着我们,就点点头,使劲地一跳,终于跳了过去。我们都为她鼓掌:“陈楦,陈楦你真棒”。这时,陈楦也高兴地笑了起来。
案例2:我班的陈楦小朋友动作发展较差,特别在跳跃方面。记得刚刚开学的时候,我组织幼儿进行助跑跨跳的活动。在活动中许多男小朋友都像小小解放军一样表现得非常勇敢,一个一个地跳跃过了竹玛。当轮到陈楦时他愣住了,不敢跳过去。我和小朋友们在旁边一起为他鼓掌喊加油!这时他终于跨出了第一步,我和小朋友喊:“陈楦加油!陈楦真棒!”接着他跳过了第二个竹玛,在我们的鼓励下他跳得一次比一次有信心,终于完成了任务。在接下来的第二次,第三次的跨跳动作也比第一次的动作协调了。
情况分析:陈楦小朋友是个很内向、胆小的小朋友,他平时不怎么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即便是做游戏也一些比较安静一点的游戏,比如搭积木、捏橡皮泥啦等,该幼儿在又比较胖,动作不够协调,孩子在家也由于大人的百般呵护,导致该幼儿的胆子小,缺少各种锻炼,所以该幼儿的动作发展的不协调的主要原因。也导致该幼儿缺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