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剂的作用方式有触杀、胃毒、熏蒸和内吸、杀卵、引诱、拒食、驱避、调节生长发育过程等10来种,其中常规杀虫剂的作用方式只有触杀、胃毒、熏蒸等3种。熏蒸杀虫剂,简称熏蒸剂,是以气态形式经呼吸器官进入虫体而发挥毒杀作用的杀虫剂。发展历史熏蒸杀虫剂发现和应用均较早。1869年,法国人将二硫化碳注入土壤防治葡萄根瘤蚜虫。1886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首次用氢氰酸熏蒸防治柑橘介壳虫。1908年,四氯化碳和氯化苦开始用作熏蒸杀虫剂。1925年,奈弗特发现二溴乙烷有杀虫作用。1928年,环氧乙烷开始用作熏蒸杀虫剂。1932年,法国勒古皮尔报道用溴甲烷作贮谷熏蒸剂。1941-1942年,德国开始用丙烯腈熏杀粮仓害虫。1957年,陶氏化学公司推广硫酰氟。以后新品种开发无大进展。早期发现的许多老品种仍在广泛应用。
物理形态熏蒸杀虫剂有3种物理形态,一为气体,如溴甲烷、硫酰氟、环氧乙烷;易挥发的液体,如氯化苦、敌敌畏;固体,如磷化铝杀虫剂以某种途径进入害虫体内作用于害虫的方式一般分为胃毒作用、触杀作用、内吸作用和熏蒸作用四大类:胃毒作用,指杀虫剂喷洒在农作物上,或拌在种子或饵料中,当害虫取食时,杀虫剂随食物一起进入害虫消化道,产生毒杀作用。触杀作用,指杀虫剂喷洒到昆虫身上或其栖息场所或植物表面,通过害虫表皮或感觉器官,甚至气门进入虫体,引起害虫中毒死亡。
熏蒸作用,是指杀虫剂挥发形成气体,通过昆虫气门进入其呼吸系统,再扩散到昆虫体内各个作用部位,最终导致害虫中毒死亡。内吸作用,是指杀虫剂被植物的根、茎、叶等组织吸收,从而杀死取食汁液的害虫。药剂的内吸作用,是指不论将药剂施到作物的哪一部位,都能被作物吸收到体内,并随着植株体液的传导而输导到全株各个部位。传导到全株各个部位的药量,足以使为害该部位的害虫中毒死亡,但又不妨碍作物的生长发育。药剂的内渗作用,是指药剂仅能渗透作物表皮而不能在作物体内传导,着药的部位能杀死害虫,而没有着药的部位则没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