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编剧,每个对电影行业有点了解的人都会有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又很难三言两语总结明白。
“在台湾,编剧其实也不是一个非常清晰明确的职务。我是影迷出身,年轻时,因为和杨德昌、侯孝贤那一批导演聊得来,他们在拍片过程中,有时会征求我的看法。后来在哥伦比亚公司工作时,经常也会被一些导演要求从顾问的角度来提意见。于是慢慢的就被挂上了监制的名头。”陈国富说。
不仅是台湾,内地关于“编剧”的定义则更加模糊。2003年港台电影人北上之后,大陆电影行业才开始出现这个职位和称呼,要比香港、台湾还得再晚上十余年。
“我刚跟内地的影人接触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制片类工作,当时是制片主任,料理导演身边各种繁杂事物。因为我经常扮演投资人和导演之间维护沟通的角色,以及需要处在一个更加客观理性的角度上,为电影想办法,跟制片主任的工作非常不同,所以大家就把我的工作定义成监制。”
当我们说到现在年轻的制片人都以他的监制工作为榜样,业内也公认大陆的监制制度是从他才开始建立的,陈国富笑了笑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变成这样的。”
一、监制应是电影工业化标准的践行者
采访期间,年近60岁的陈国富穿着一条修身的牛仔裤,除了花白的头发和略显沧桑的脸,他的身材保持的很好,看起来和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不相上下。
在生活上,他以开放态度接纳新鲜事物,而在他的电影生涯中,也一直在探索新的领域。从台湾新电影运动,到初尝商业电影《双瞳》,再到之后的监制工作,陈国富永远在尝试新的位置,并且很少失手。
正是对完成品质与执行标准的追求,使得他担任起真正的“监制”工作。不论是解放导演使之专注电影创作,还是提携培养新导演,陈国富对产业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多出几部好电影的意义,他在监制工作中身体力行推动着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进程。
二、大陆电影行业缺乏好监制的深层因素
远观好莱坞,有不少优秀导演在做监制,像我们熟悉的斯皮尔伯格、梅尔吉布森等,都有相当产量的监制作品。而在国内,虽然打上监制标签的作品越来越多,但总的说,能从事监制工作的人很少,优秀的监制更少。
他接着跟我们解释道,这是中国电影行业工业化程度低,分工不清晰的必然结果。
原因一:能做好导演已经很不容易,没办法同时在做好监制
因为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不成熟,以及更多时候是中层和基层从业者的不够专业,让导演需要投入过多的心血在每一件事务上亲力亲为。因此,在大多数电影中,导演都需要身兼数职,以至于自顾不暇。
额,前面两楼回答是在电影产业,题主是编剧产业
我个人了解有点少但是说个几句,好莱坞更加重视和尊重编剧,包括观众也对故事性要求较高,譬如《废柴联盟》前几季很火,因为编剧去了《复联》,故事质量下降,就势头下降。可见观众对故事的要求多高。而在中国,编剧的原创不那么重要,一部电影可能以导演为中心(导演中心制),甚至还有以演员为中心,也有以投资人为中心的。而中国的编剧也层次不齐,写小说的当编剧真的很多,专业编剧觉得当前行业不好转行去了,小说跟剧本真的可以说没有那么多重合之处。但是,好的剧本好的编剧的的确确才是电影成功的基础!
中国的影视起步较晚,很多规则都还没跟上,编剧产业才刚刚开始发展,国人的影视品位也需要优秀的影视作品和优秀的剧本来培养。
如有帮助,请点采纳
与好莱坞相比,国内电影编剧产业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
首先说,这个现状和编剧没什么关系,可以说,编剧都是想要写出好作品的,但是怎样写,还要看导演和市场要求。
换句话说,市场要求以卖座为主,那么编剧也就必须写能够卖座的作品,至于作品好不好,不是编剧说了算的。
打个比方,我国目前的电影几乎没有科幻题材,那么即使编剧非常会写科幻作品,但是市场不需要,那他就不能写。
而市场只需要大烂片,那么编剧就要写大烂片。
所以国内电影产业能不能有好的发展,都是市场规定的,即便将来几百年也是目前的状况,编剧也管不了。
一个职业编剧所面临的阻碍非常多,因为他们不认识制片人、影视人,必须搭建一个显性的通道,帮助职业编剧实现电影梦想。
目前国内的电影发展肯定没有好莱坞那么强大,不过我们国家电影发展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已经慢慢的和好莱坞缩小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