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工作,在秦岭-大别造山带的金寨县清山—岳西—龙井关一线发现了榴辉岩、石榴辉岩,向北逐渐过渡到以超镁铁岩为主的变质构造混杂岩带。在安徽省大别山区的最大出露宽度约50km,出露区面积1000km2,向西延入湖北省,向东被郯庐断裂带切割,但在郯庐断裂带肥东群(相当于宿松群)中有零星榴辉岩露头,并与胶东-苏北榴辉岩带断续相连。
在构造位置上,榴辉岩带位于变质蛇绿混杂岩带以南,其Sm-Nd等时年龄为210~240Ma,由于高压榴辉岩带的形成是在陆壳俯冲至地下100km以下深度的产物,故而俯冲作用应该发生在榴辉岩形成之前。扬子与华北板块碰撞开始的年龄为210~240Ma,即发生在印支早期(李曙光,1990)。考虑到板块碰撞应在洋壳消减之后才能发生,因而推测古秦岭-大别洋壳的俯冲作用应该发生在印支运动早期之前。
大别山北麓分布于河南省的苏家河群(相当于卢镇关群)早古生代化石、信阳群中的微体化石和早古生代大化石、秦岭群以北二郎坪群中发现的化石及奥陶-志留纪化石的研究表明,奥陶—志留纪期间,洋壳向北俯冲已经在华北板块南缘形成海沟,并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形成岛弧和弧后盆地,相应沉积物为卢镇关群、佛子岭群和二郎坪群。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推断:早古生代早期,华北和扬子板块之间存在广阔的洋盆;加里东期,秦岭-大别洋壳向北俯冲,华北板块南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形成以北秦岭杂岩(张国伟,1987)、桐柏杂岩(Kroner,et al.,1993)、北大别变质杂岩(Wang Q.et al.,1994;1996;Zhai et al.,1995)为代表的加里东期火山弧和以二郎坪群(张国伟,1987)、佛子岭群(Zhai et al.,1995;Cong et al.,1995;Wang Q.,1996)为代表的弧后盆地沉积;在泥盆纪末至石炭纪初的加里东晚期,华北地台与古秦岭-大别岛弧发生弧-陆碰撞,引起佛子岭-信阳群等弧后盆地沉积发生区域变质作用和倒转褶皱,并导致华北地台从晚奥陶世到泥盆纪发生了大面积抬升而缺失同期沉积。因而推测古秦岭-大别洋壳向华北地台的俯冲碰撞作用在早古生代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