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货币层次的划分与国家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

2025-04-02 14:04:1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是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强弱。

流动性程度不同的金融资产在流通中的交易成本不同、难易程度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各种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按流动性强弱将货币划分为不同形式、不同特性的层次,各国的货币银行制度不同,在划分货币层次上也不尽相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货币涵盖范围的大小和流动性的差别来划分货币层次。在我国关于货币量层次的划分,目前学术界也不统一,有主张以货币周转速度划分的,有主张以货币变现率高低划分的,也有按货币流动性划分的。

若是按流动性划分,其主要依据依据是:

相对能更准确地把握在流通领域中货币各种具体形态的流通特性或活跃程度上的区别。

在掌握变现能力的基础上握其变现成本、自身价格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央行在分析经济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加强对某一层次货币的控制能力。

拓展资料:

货币分层,也称为货币层次,是指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时,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大小作为标准,并根据自身政策目的的特点和需要,划分了货币层次。货币层次的划分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

在我国,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3是为金融创新而增设的。回到流动性这个划分标准,所以我国货币层次划分的流动性标准是局限于该金融资产的国内流动性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