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途中的小故事

2025-04-08 00:36:4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北魏在之前定都平成(今山西大同东北),孝文帝继位后就下了一个决心——迁都,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今天的洛阳。但是,北魏的鲜卑族已经习惯了北方的生活,在他们眼里,洛阳是南方,不习惯在那里生活,迁都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孝文帝想了一个办法,他全国动员,说要攻打南齐。有一次上朝,他就把这个南伐攻灭南齐的主张提了出来,果然引起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这里挺好啊,咱们要打到南方干嘛?南方都是成片的河流,没有成片的草原,我们是游牧民族,为什么要把马迁到那里?”

反对最激烈的是拓跋成,孝文帝见此情景,拍桌子发起火来,实际上他 不是真的发火。他说:“我是一国之主,我想发兵攻打南齐,你们反对什么?”回到宫中以后,他单独召见拓跋成,跟她说:“老实告诉你,我刚才冲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因为你是群臣之首。

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一个用武的地方,这里适合打仗,但是不适合做一个发展壮大的王朝的都城,更不适合在这里推广改革。现在要想移风易俗,要想改革,必须要迁都。

这次我说出兵伐齐,实际上是以这为借口,率领或者逼迫文武官员和那些贵族们,还有军队,跟我一起迁都中原。”拓跋成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一听孝文帝的话,就什么都明白了。

公元493年,孝文帝亲自带领30万步骑兵南下,大家都以为他要去伐齐,没想到是迁都。那个时候,正好是秋雨绵绵,足足下了一个多月,道路泥泞不堪。

虽然行军很困难,有受到贵族的阻拦,但是孝文帝毫无退意,他说:“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那岂不是要让后辈人耻笑吗?好,既然大家反对再往南去攻打南齐,要不我们就把国都迁到这里,你们看怎么样?”虽然大家面面相觑,最终也不得不统一迁都了。

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的政治和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大融合,这种融合没有通过杀戮,没有掠夺人口,而是以主动融入的方式完成了。

扩展资料:

迁都后续

1、全面汉化

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北魏政府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语,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

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居无一椽之室,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人心恋旧。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地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在王肃、李冲、李彪、高闾等汉族士人的支持下,迁洛之后,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2、皇族反叛

然而,事隔不到半年,一场反对改革、反对汉化的武装叛乱便从朝廷内部发生了。八月,孝文帝巡幸嵩岳,太子元恂留守金墉城。元恂素不好学,体又肥大,最怕洛阳的炎热天气,每每追乐旧都,常思北归。

又不愿说汉语、穿汉服,对所赐汉族衣冠尽皆撕毁,仍旧解发为编发左衽,顽固保持鲜卑旧俗。中庶子高道悦多次苦言相劝,他不但毫无悔改之意,反而怀恨在心。

孝文帝出巡给了他可乘之机,遂与左右合谋,秘密选取宫中御马三千匹,阴谋出奔平城,并亲手杀死高道悦于宫禁之中。事发后,领军元俨派兵严密防遏各宫门,阻止了事态的发展。

3、南伐萧齐

洛阳位居河南,距离南齐较近,需要北魏时常南下以保证南部的安全。太和二十一年(497)六月,孝文帝一行渡渭水入黄河,东还洛阳。返京后的第三天,即下令征发冀、定、瀛、相、济五州兵卒二十万,准备再次大举南伐。太和二十三年(499)孝文帝南伐时病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文帝迁都洛阳

回答2: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 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很恼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不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

孝文帝迁都洛阳[13]
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是仿效先祖的美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回答3:

《资治通鉴》、《魏书》等正史中没有相关记载。
从性质看,更像是民间传说,如果能发现当时建庙所立的碑,倒是有可能考证其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