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历史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必修1
第一单元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统一
(1)群雄割据A.春秋争霸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A."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清朝的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1.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5.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中央机构特点中央机构地方机构
秦传承开创三公九卿郡县制
汉汉承秦制中朝外朝(三公九卿)郡、国并行
隋唐承前启后,有所创新三省六部道州县三级
宋进一步加强二府三司路州县三级
元有新发展一省二院行省制
明空前加强废丞相、设内阁省府县
清达到顶峰设军机处省府县
6.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
(二)黑暗时代:300年
(三)城邦时代
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2.城邦殖民
原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
影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发展历程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3.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一、政制发展
1.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大宪章》:给王权设定了界限
2.《权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
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
影响: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从人治走向法治)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成为第一任首相
2.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3.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从多数党中选出
三、民主化趋势:1832年议会改革法,扩大的选举范围,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正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美国的新体制)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背景:松散的州际联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
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发展:1789年制定出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
二、联邦制的巩固
1.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政体为资产阶级总统共和制,但州权主义观念仍很活跃。
2.内战结束后,美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联邦的统一。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美国的两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
3.两党操纵着美国生活的政治选举。
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一、共和国的建立
1.法国大革命
①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
②1791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2.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792年9月,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二、政体的曲折发展
1.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三、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875年1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
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德意志的统一之路)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统一的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意志境内各地经济连成一体
2.统一的方式:王朝战争
3.统一的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4.统一的意义:结束割据局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1.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帝国宪法正式颁布
2.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三、"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1.一战后,德意志帝国覆灭
2.1919年8月,魏玛共和国建立(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3.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
1.原因: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2.经过: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联合发动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清政府的变化
1.权力结构: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2.思想:官员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张之洞等人发起的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运动的兴起
1.背景:人祸(外国侵略者及清政府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天灾(自然灾害)
2.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会)
3.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
二、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全盛时期的事件:
1.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政府对峙)
2.北伐西征(军事全盛)
3.《天朝田亩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会
评价:进步性(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一没有安定的环境,
最主要是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三、天国的衰败
1.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2.重建领导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⑴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⑵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3)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第15课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中日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战争爆发的原因
2.爆发及经过
3.影响
4.民族危机的加深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阶层都以自己的方式开展救亡爱国的运动,有清政府的军事改革、爱国知识分子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影响)
第16课辛亥革命
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的背景
2.兴中会的成立与同盟会的建立
3.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4.发动武装起义
二、武昌起义及其对全国的影响
1.武昌首义和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2.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1.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17课五四运动
一、运动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及导火线
二、过程(两阶段,前后期的主力运动中心)
三、意义(五四精神)
第五单元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工人阶级斗争锐利的思想武器,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权的性质
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结果、性质)
2.四月提纲
三、十月革命的过程
1.开始
2.结果
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历史意义
第21课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线索:
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
1.中国一大(中共诞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国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国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南昌起义(建军)、井冈山道路(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领导人民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独裁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
第六单元
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线索:
一、新中国的成
1.新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
2.新中国的成立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1954年宪法》中国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来(规定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些重要制度)
2.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线索: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曲折)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发展)
1.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2.基层民主选举
第24课祖国统一的潮流
线索: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形成、含义)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第七单元
第25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的兴起
1."冷战"兴起的背景
2."冷战"的表现
(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兴起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冷战"时期的"热战"
1.朝鲜战争
2.越南战争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线索: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
2.过程
3.影响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日本经济迅速腾飞的原因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
2.兴起的标志
3.含义及宗旨
4.意义
四、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2.缓和与动荡并存
3.多极化趋势加强(多极化趋势的表现、意义)
第27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时间主要对手外交政策外交活动
50年代
美国
三大政策,一边倒1.中苏友好
2.独立自主
3.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实践)
60年代苏、美争取两个中间地带
70年代苏三个世界,一条线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
2.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建交(1972年)
3.中美建交(1979年)
80年代霸权主义两个重要转变加强与世界各国及组织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参加各种经济组织(WTO、APEC)
90年代以后霸权主义多边外交
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神农氏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汉朝有哪些耕作方式与生产工具?
3、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历史时期是什么?
4、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5、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5、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课前提示3)
6、描写古代农业经济的的文学作品有哪些?(课本中找)
7、汉唐宋丝织业与纺织业各有哪些成就?
8、汉代冶金业有哪些先进的技术工具?
9、汉唐宋明清陶瓷业各有哪些工艺?
10、古代中国手工业有哪些特点?
11、汉唐宋时期描述商业经济各有哪些文艺作品?(如《四民月令》)
12、明代出现哪两大商帮?会馆的作用是什么?
13、草市出现的历史时期是什么?有什么特征?
14、宋代的"市"有什么突破?原因是什么?
15、汉宋清各有哪些重要商业城市?
16、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与目的各是什么?有哪些积极与消极影响?
17、秦汉时期管理工商业的措施政策各有哪些?
18、"海禁"实施的历史时期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9、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0、古代禁奢侈无法做到的原因是什么?
21、重农抑商与禁奢侈的关系是什么?
22、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主要有哪些?
2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条件是什么?时间、地区、投资人各是什么?
24、早期著名的三家民族工业是什么?
25、近代民族工业有哪些特点?
26、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出现高潮的原因条件有哪些?最大的工业部门是指什么?
27、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有哪些特点?
28、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受哪三大势力的压迫?(课本第36页)
29、影响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0、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31、三大改造的名称是什么?其各自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32、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各是什么?
3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什么后果?
34、1960年"八字"方针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35、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重大决定?有什么意义?
36、农村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始于哪两个省?最终实施什么经济体制?有什么意义?
37、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38、对外开放最终形成了什么格局?有哪些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区?中国进一步开放的标志是什么?(浦东开放)
39、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40、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有哪些?有什么意义?
41、中共十四作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使之具体化的会议是什么?
42、中共十五大的提出的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新"在何处?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3、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是什么?(课前提示)
44、近代男女服饰主要有哪些?
45、近代习俗风尚的变革有哪些?
46、四大菜系是指什么?北方典型民居是什么?近代以来居室的典型征是什么?
46、近代以来出现了哪些先进的交通工具?
47、影响近代生活变迁的因素(原因)主要有哪些?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48、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什么?开辟了哪三条主要航线?
49、新航路开辟带来哪些影响?作物是怎样相互传播的?
50、荷兰17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重要的金融中心与港口各是什么?
51、英国崛起的原因有哪些?17世纪上半叶英国海外扩张主要的三个方向是指什么?
52、欧洲一些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方式有哪些?有哪两方面影响?
53、英国工业革命原因和条件有哪些?在工业革命中工厂制是如何产生的?陶瓷业在英国工业部门地位如何?
54、工业革命中有哪些重要的发明成就?(课本第78页)
55、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美国工业革命的突出成就是什么?
56、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有哪些?
57、世界市场形成与世界市场逐渐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58、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有哪些?两个发源地和中心是指什么?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59、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
60、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一体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是什么?
61、世界一体化中起重要作用的条件是什么?(交通工具、电信工具)
6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的三个阶段是什么?(提示: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出现;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63、罗斯福新政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64、罗斯福新政有哪五方面内容?颁布了哪些重要法规?
65、罗斯福新政有哪些作用?新政的实质是什么?(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66、美国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表现?有哪些作用?
67、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调整经历了哪四个阶段?各有什么重要经济政策?
68、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出现哪些特点?
69、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70、二战后英国、联邦德国、日本的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征?主要内容是什么?
由于字数过多,必修三见此网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6467750.html?si=4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夏 相 卿士 卜 史 师 王位世袭制 盘庚 纣王 王族 功臣 先代贵族 镇守疆土 交纳贡赋 朝觐述职 统治区域 政治格局 西周 春秋 楚王问鼎 战国 分封制父系家长制 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 垄断 统治集团内部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商鞅 秦始皇(嬴政) 嬴政 权力的不可转移 地位的不可僭越 封建专制制度 经济 军事 战国 皇权 御史大夫 诏令 军务 最高一级地方 三十六 郡 朝廷(皇帝) 相互配合 彼此牵制 统一的 祖国疆域 以华夏族为主体的 基本格局 阶级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御史大夫 太尉 决策 行政大权 位高权重 决策 三公九卿 执行 决策 发号施令 三省体制 中央政府最高统治 牵制和监督 政治制度 中书门下 枢密院 行政 枢密院 宣政院 西藏 13 诸侯和地方高官 地方行政权 三级 藩镇割据 文臣 行省制度 山西 山东 省制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晚期 地主阶级 封建统治 君主专制 皇帝 明成祖 万历 张居正 君主专制强化的 皇权 行政 都指挥使司 监察 中央 中央 议政王大臣 内阁 六部 皇权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 皇帝 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 内阁 顶峰 君主专制 单元总结 王位世袭制 父死子继 确立 西周 宗法制度 形成 西周 分封制度 商鞅 秦始皇 皇帝制度 中央 丞相 诏令 监察 军事 郡县 朝廷 第一个 祖国疆域 中华民族 基本格局 短命而亡 中 外 三省六部 二府 中书省 并行制 三级制 州县 道州县 路州县 行省制度 丞相 殿阁 都指挥使司 军机处
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1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1839;6;虎门海滩;广东海面;三元里;南京下关江面;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国封建统治;旧民主主义革命;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修约”;广州;天津条约;圆明园;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侵略中国;大陆政策;东学党;丰岛海面;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大大。扶清灭洋;西摩尔;廊坊;天津;辛丑条约;完全。 第2课 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1937;7;7;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路线;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平型关;台儿庄。南京;潘家峪;七三一。华北;百团大战;远征军;8;15;第一次;自尊心;自信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国际地位。 单元总结 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禁烟运动;三元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陆政策;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大大。辛丑条约;完全。九一八;七七事变;全面抗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百团大战;远征军。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1课 太平天国运动 社会矛盾;1843;拜上帝;西方基督教教义;平均主义;原道救世歌;冯云山。1851;太平天国;分封王爵;1853;同清朝对峙;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林凤祥;李开芳;孤军深入,供应困难;赖汉英;石达开;秦日纲。腐朽思想;领导集团内部;杨秀清;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资政新篇;1864。 第2课 辛亥革命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上海;东京;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兴中会;驱除鞑虏;创立合众政府;1905;东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民权;民生。10;10;金兆龙;楚望台军械所;武汉三镇全部光复;1912年;南京;五色旗;中华民国;1912年;国民全体;自由;选举权;被选举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资产阶级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帝国主义列强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党人进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妥协退让;北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观念;帝国主义;民族资本主义。 第3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学生;北京;工人阶级;上海;在和约上签字;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1921;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武汉;汉口;九江;蒋介石;“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失利;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36;甘肃。 第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全面抗战路线;陕甘宁边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减租减息;整风运动;七大;胜利前夕;尚未完成;和平;美蒋阴谋;《双十协定》;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1946;中原解放区;陕北;山东;中国土地法大纲;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刘伯承;邓小平;辽沈;淮海。将革命进行到底;《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1949年春;乡村;城市;4;21;23;22;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新中国;世界政治格局;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
单元总结 激化;天京事变;天朝田亩制度; 三民主义;武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外交的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二大;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七一五;南昌起义;第五次反 “围剿”的失利;遵义;全面抗战;七;重庆;反攻;七届二中。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起源: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农业的起源 地域差异:黄河、长江流域-------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
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
家畜饲养:“六畜”、农畜并存发展
远古和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生产工具的变革 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
汉代: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唐代:曲辕犁
精 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耕 水利设施的完善: 春秋战国:都江堰、郑国渠
细 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作 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
农 生产方式的变化 千耦其耘 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
业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
生 原因 私有土地出现
产 产生:春秋时期
自耕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特点 男耕女织,自己自足
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形成:商周时期
特点: 有公田、私田之分
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
井田制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原因 铁制农具的使用,私田增多;战争的频繁
中 瓦解 各国的税制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
国 大量公田抛荒
古 表现 部分“私田”逐渐私有
代 时间:战国时期
的 私田逐渐私有
土 私有制确立 原因 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
地 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
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度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是其最主要的来源)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宋初:不抑兼并
土地兼并 明清:土地买卖日益普遍
不能抑制的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均田制:国家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中 出现:东汉时期
国 田庄经济 特点:1.农民与庄主有强烈的依附关系 2.聚族而居
古 3.拥有私人武装 4.自给自足
代 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
土 秦朝:产生
地 租佃关系 发展 汉代:较普遍
制 日益普遍 宋代: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
度 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趋势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租佃关系在农村中的比重逐渐增大
司马迁的划分: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山东、山西: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原因 江南:地势复杂、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区 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域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山东、山西:传统的农业区
经 特点 江南:开发较晚,也是典型的农耕经济
济 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和 山东、山西:宋以前全国的经济重心
重 经济地位 江南: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
心 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实力有限
的 原因:主要是战乱
的 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
南 中原人口的南迁 过程 第二次高潮:唐安史之乱后
移 第三次高潮:靖康之乱
给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影响 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民南移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原因 南方政局比较安定
本身具有发展的潜力
经济重心的南移 孙吴、东晋、南朝:南方得到开发
过程 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影响:文化重心相对南移
农 青铜冶 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耕 炼技术 商代青铜技术已臻于成熟
时 商周青铜器的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
代 钢铁冶 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的 金属冶炼 炼技术 南北朝时发明了世界领先的灌钢法
手 术的演变 春秋时期用木炭冶铁
工 冶铁燃料 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
业 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开来
黄帝时期发明了丝织技术
丝织技术 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纺织技术 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农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
耕 棉纺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
时 手工业部门
代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的 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手 东汉末年:青瓷
工 制 南北朝:白瓷
业 从烧陶 瓷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到制瓷 技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术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产生:西周时期
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
特点 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
官营手工业 明代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手工业经营 优势与 不足: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
方式的变化 不足 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化矛盾
兴起:春秋时期
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发展: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 唐代以前: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
经营方式 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
的变化 唐宋以来: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
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农 产生:原始社会末期
耕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
时 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代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商 商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业 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与 发展 繁荣(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
城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市 元代:纸币广泛流通;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第21页)
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
周秦至唐 市坊分明:坊市分开
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农 城市的繁荣 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耕 宋代 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时 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代 明清:城市生产性、商业性增强
商 产生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
业 集权的思想
与 产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第23页)
城 重农抑商 汉代: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
市 演变 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的打击商人的措施
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 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
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种植,广泛植棉
近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代 商业 商品流通扩大,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前 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
夜 明清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的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发 条件 机户拥有资本购买劳动力,增殖财富
展 资本主义生产 工匠脱离土地,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
与 因素的萌芽 特征:商品生产及自由雇佣劳动
迟 苏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
滞 概况 景德镇: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
钱;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
措施 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
抑商 颁令实行禁矿,限制商业活动
后果:强化了农耕经济形态,限制了大规模工业化变革
抑商与禁海 原因:以“天朝上国”自居,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
禁海 反清斗争
后果: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1.资本主义萌芽未能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清朝 2.统治者对外对外禁闭国门,对内压制工商业,厉行文
化专制
近代前夜的危机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西方 西方国家展开对外殖民扩张,建立殖民统治
表现:中西国力兴衰易位
高一历史必修一至三知识总结必修一:1. 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和认识世界历史的基本概念:历史意义、历史知识和历史价值。2.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从狩猎、原始农业、奴隶制、封建制到资本主义的历史变革进程。3. 贸易与文明:古代贸易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一统”:汉帝国。4. 西方中古时期:罗马帝国的分裂和灭亡,西方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形成。必修二:1. 科学革命:欧洲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的科学革命,笛卡尔、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思想及其贡献。2. 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3.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辛酉条约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形成。4. 近代世界的战争和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必修三:1. 中国近代史基本时间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合作、内战、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2. 政治思想:中国现代化的政治思想,包括民主、科学、现代化、社会主义等。3. 文化与社会: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4. 地方文明:中国各地的地方文明和它们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