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的问答题

2025-02-24 01:06:0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 孔子不把学习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负担或压力,重点在于学者对学习所抱持的心态,正如他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说明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在生活上能有所致用,应该是件让人很有成就感,很有满足感的愉悦事情。他自己本身更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总结的说,孔子认为只是立志向学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对学习有着正确的心态,强调与其将学习当作是一种义务责任,还不如把它看作是你的兴趣而学习。现代人学习往往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困难压力而气馁,其实只要调整好心态,学习其实可以不是艰辛疲劳的,而可以是孔子所说的话愉悦的,快乐的。
2 舍生而取义. 因为这篇文章在开始的部分都是在说“舍”与“取”的道理,一句“贤者能勿丧耳”就证明了——“舍生”是人的本心(注意,“主语”仍四“舍生”,所以不该拿“本心”作重点!)。
而第二段只是第一段讲的道理的一个例子补充段落,切不可拿里面的任何词句作为文章的重点中心!!
所以“舍生而取义”是本问的中心论点。
3 文章哪的中心论点是:恶劣的环境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取得生存和发展:优裕的环境能消磨人的意志,导致人的颓废和堕落。
4 为何: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启示:曹刿本是个社会底层的处士,想到“肉食者鄙”,怕误国误民,不顾乡人的劝阻,毅然入见。鲁庄公显得极有民主的作风,不但接见了他,更加非常认真地回答了曹刿连续追问。我们应该发扬民主作风,广开言路。
5 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启示:要会委婉劝说他人,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6 . 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7 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即远离战乱,社会平等,人民安居乐业。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但是今天的我们可以努力去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8 表达了打渔人的困苦生活。
9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好处是【更生动】不好意思不知道
10 开头:比喻
结尾:引用
11 不是,还有被埋没于南荒的愤懑不平。
12 据史料记载,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但《岳阳楼记》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篇看似闲笔漫叙,实际上却大有深意。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进士,两人交谊颇厚。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他到岳州后,“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
13 体现在非丝非竹,欣赏山水,享受自然,与百姓同乐。享受自己政治理想实现的快乐。
14 象征不追名逐利,洁身自好的君子。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15 “闲人”是不是指无所事事的人?
不是。“闲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之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虽然他在政治上有远大包袱,但是一贬再贬,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16 不是更集中。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回答2:

1 举一反三
2 生命高于一切,要付出生命时,要舍义
3 生于忧患
4 希望自己的国家能战胜敌国
5 借助自己生活中的小事 要推己及人
6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7 没有黑暗,没有压迫,人民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
8 更能表达劳动人民的疾苦
9 怀才不遇的悲愤 委婉
10优点:句式工整,语言舒缓有韵律 作用:更有说服力
11不是,情景交融
12互文
13与民同乐
14高洁的君子
15乐观豁达,因自然美景而忘贬谪
16不是,在于自己爱读书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