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5公里的下河村。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国第一个规模宏大、布局讲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寝,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据目前的考证,秦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普遍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有机组成部分。秦始皇嬴政即位(时年13岁)后便开始兴建自己的陵墓(公元前246年或前247年)。修建过程经其一生,历时39年。秦始皇陵墓总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包括现在的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帝陵,与其说是陵墓,倒更像是都邑。首先,各种原料来源要求严格,很多都是采自特定产地,由专门工匠开采、加工。在建造过程中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有看法认为最多时有70万人参加建设工程。兵马俑采用陶俑作为陪葬品,因而得名。陶俑有真人大小,由工匠加工烧制,全部为手工劳动,没有使用模具。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陶俑容貌各异,体态各不相同。所有陶俑的制作均按照秦军编制,包括各级军官、各兵种、战车、马匹等。在形状加工好之后,陶俑着色烧制。最后再加上真实的兵器、装备。各道加工完成后,按照秦军作战部署分兵种、级别逐一排列位置。因此,我们看到的兵马俑,是秦军的精确复制。由于兵俑完美的再现了秦军的风范,军事学者可以通过兵俑增加对“强秦”的了解。由于陶俑的原形来源于真实的秦军将士,所以有研究者尝试通过他们的容貌了解秦代的风土人情。在人们初次见到兵俑时,兵俑衣着、武器的颜色还十分鲜艳,历经两千年威武不减,但是在考古学家挖出土时,受空气氧化影响,数分钟内即渐渐剥落消失,只剩下现在我们看到的陶土色。从兵俑和所配备武器的分析中得到的结论是,秦军的弓箭部队配备多种箭矢,以应对复杂的战况。秦军兵俑不戴头盔。有专家说,“不戴头盔是为了在战场上显出英勇的气势,可以压倒敌人。”有专家说是因为当时“刀”还没有大规模装备部队。当时的步兵武器主要是“刺杀武器”,如戟、剑。步兵作战,长距离用“戟”,近战用剑。因这些兵器大多用青铜制成,韧性差,砍杀时易折,故多制成刺杀兵器。使用这些“刺杀武器”,攻击的部位大多是胸、腹部,因此,秦兵马俑大都披有胸甲。因为作战时头部被“劈砍”的概率较小,因此秦军是不戴头盔的。
秦军的军队方阵,武器,还有素质!和当时秦灭6国的宿影,秦国做战是把军队排成几个方阵,通过兵种的配合达到歼敌最大话,敌国军队冲过来的时候秦国的努兵先分成3排依次来射击达到射击的连贯性,中间不间断等敌军冲到跟前了,努兵就平射不再是45度斜射并且出动战车部队对敌军步兵实施冲击并用长矛兵为第2梯队冲击,再用刀盾兵收尾
反映的历史信息很多,军事力量,统治制度,文化传统等。
秦朝军事力量强大,皇权集中。
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辛勤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