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新罗战争的两府内迁

2025-04-22 02:20:5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三月,在新罗支持下,高句丽余众开始了大规模复兴运动。唐廷对此大为震怒,派左监门卫大将军高侃和右领军卫大将军李谨行率军讨伐。
《三国史记》 曾两次提到他们二人的兵力情况:“(671)九月,唐将军高侃等,率蕃兵四万到平壤,深沟高垒侵带方③;(672)秋七月,唐将高侃率兵一万,李谨行率兵三万,一时至平壤,作八营留屯。”④ 而根据中国史书的相关记载,当时唐军每道行军总管大约率兵2万左右。 双方的记载互相印证,基本可以判定,高侃与李谨行共有兵力4万左右,这也是唐军在新罗北线的主力部队。此后,上元元年(674),唐廷任命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率军讨伐新罗,似乎是增加了一些兵力,但新增唐兵七重城之战后,便跟随刘仁轨班师回朝,转赴西线对吐蕃作战。待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时候,可用之唐兵充其量也就在4万人左右。
《三国史记》记李谨行率兵20万,明显夸大了唐军的兵力。在《三国史记》中,浮夸性的描述不限于此例,如记述百济复国战争时,载:“诏遣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兵四十万, 至德物岛, 就熊津府城。”⑤而据《资治通鉴》记载,孙仁师所部只有7千人。 据 《通典·食货七》 载,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唐全国户数为380万户。以10户一兵算,此时唐朝全国的总兵力也不过几十万。 除去各地驻防,以及此刻西北战场的大量兵力,非唐王朝核心地带的海东地区显然不会拥有如此规模的作战部队,《三国史记》的记载殊不可信。
《三国史记》记载,新罗军在“买肖城之战”中缴获战马30380 匹。通过上面的分析已知,李谨行只有4万军队,如果真损失了这么多战马,李谨行部则毫无疑问是全军覆没了。但据《旧唐书·北狄传》记载,李谨行大约就是在上元三年(676)的时候被调任积石道经略大使, 防备吐蕃去了。试问,如果李谨行真与新罗作战全军覆没,唐廷还会将他调到西线, 与当时最为强劲的对手吐蕃作战吗?《新唐书》对唐军的多次败绩如咸亨元年(670)的大非川之败、仪凤三年(678)的青海战败等役均有详实记载,若买肖城之战果有如此大败,不可能不见记载。此战过后,李谨行也并无任何受处罚的记载,也说明了这一点。
《资治通鉴》有这样的记载:“诏以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 屯新罗之买肖城以经略之, 三战皆捷,新罗乃遣使入贡,且谢罪。”⑥ 查《三国史记》对公元 675 年战事的记载, 发生在新罗北线的交战共有 5 次,分别是阿达城之战、七重城之战、买肖城之战、赤木城之战和石岘城之战。阿达城之战和七重城之战是刘仁轨担任鸡林道大总管的时候发生的,买肖城之战、赤木城之战和石岘城之战则是由李谨行指挥的。
上元二年(675)二月,刘仁轨大破新罗重镇七重城,因此战进爵为公。⑦在刘仁轨引兵还朝后,唐朝任命原鸡林道行军副大总管李谨行任安东镇抚大使,负责继续讨伐新罗,才有了“屯买肖城,三战虏皆北”。从买肖城的地理位置看,基本可确定在七重城以南。⑧也就是说,唐军已向新罗腹地纵深攻击,再打下去,新罗不仅要失去新占领的百济故地,其本土亦恐有失。所以新罗王金法敏才再次上表谢罪,请求唐朝撤兵。⑨唐朝准其所请,诏金仁问还京,下诏恢复金法敏官爵,仍为新罗王鸡林州大都督。 中外史籍均没有记载唐朝具体何时下诏赦免金法敏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三国史记》关于买肖城战役记述的上元二年(675)九月二十九日。如果这条记载属实的话,那么它就应该发生在金法敏向唐谢罪之后。 因为只有唐朝诏准金法敏的请罪表后,才有可能命令李谨行撤兵。李谨行所部三败新罗军后,也未再向南攻击,可能也是在看唐朝是否诏准金法敏的请和, 亦或已经接到唐的赦令。考虑到从长安到买肖城有数千公里的距离,入唐使团就是以最快的速度走一遍至少也需月余。笔者认为,当上元二年(675)二月刘仁轨七重城大败新罗军后,金法敏为保持既得利益,避免覆灭厄运,即已派使入唐谢罪。在唐廷关于新罗请罪问题正式批复传达到前方部队及新罗政权前,唐军与新罗军出于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考量, 又进行了三场战斗,战争的结果是唐军获胜,也就是《资治通鉴》所载之“三战皆捷”。
676年2月,唐朝“徙安东都护府于辽东故城(今辽阳),先是有华人任东官者,悉罢之;徙熊津都督府于建安故城,其百济户口先徙于徐、衮等州者,皆置于建安(今辽宁盖州青石关古城) 。”677年2月“以工部尚书高藏为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遣归辽东,安辑高丽余众,高丽先在诸州者皆与藏俱归;又以司农卿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封带方王,亦遣归安辑百济余众,仍移安东都护府于新城以统之。时百济荒残,命隆寓居于高丽之境”。
至此,唐与新罗的武装冲突基本结束,双方以大同江作为分界线划分了各自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经过这场战争,新罗夺取了百济故地和高句丽在大同江以南的土地,实力有所增强;而唐朝也巩固了自己在大同江以北、特别是辽东地区的统治,并得以体面的从朝鲜半岛适度抽身,集中主要精力对付吐蕃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