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相三角洲为发育于河流与湖泊过渡部位的过渡性沉积环境,它往往是在相对平缓的 地质背景条件下发育的扇形沉积体,与海相三角洲相似。该沉积体系包括三角洲平原、三 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3个亚相。
4.2.2.1 三角洲平原亚相
三角洲平原是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它始于河流大量分叉处,止于岸线或湖平面 处。分流河道砂沉积与分流间洼地、沼泽的泥炭或褐煤沉积的共生是其典型特征。研究区 内三角洲平原沉积相保存较少,仅在HZ13-1-1井和HZ23-2-1井见到,分流河道岩性主要 为浅灰色细-中粒砂岩,分流间洼地岩性主要为细腻的橄榄灰色泥岩夹煤层(图4-5),显 示局部有沼泽化作用。
4.2.2.2 三角洲前缘亚相
三角洲前缘亚相是三角洲分流河道进入湖盆内近河口的水下沉积体部分,是三角洲沉 积体系的主体组成部分,主要由水下主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沼泽、河口坝等微相 组成(图4-6)。
(1)水下河道微相
该微相是入湖河道的水下延伸部分,具河流沉积特征,岩性相对较细,以发育块状层 理和平行层理为主,局部发育板状交错层理和沙纹层理,连续叠置的分流河道砂体之间常 夹有泥质条带。按粒度和沉积构造特征可分为水下主河道和分流河道两种亚类型:
1)水下主河道亚类型:岩性相对较粗,主要为浅灰色、灰白色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浅灰色细-极粗不等粒砂岩,往往由多个略显正韵律结构和块状层理的多个单砂岩呈 相互截切的连续叠置而成,单砂岩底部的底冲刷构造发育;
图4-5 HZ13-1-1湖泊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旋回剖面结构
2)水下分流河道亚类型:岩性相对较细,主要为浅褐色、浅灰色细-中粒长石石英砂 岩,偶见粗粒砂岩、砾岩(图版Ⅱ-4),中等分选,以发育块状层理、ε层理(图版Ⅱ-5)和平行层理为主,局部发育有板状交错层理和沙纹层理,连续叠置的分流河道砂体之间常 夹有泥质条带,底部普遍发育有冲刷面(图版Ⅱ-1)。
(2)分流间沼泽微相
该微相与分流间湾相似,系指四周被水下分流河道包围,向湖盆方向与湖泊相通的楔 形低洼地区,属于低能沉积环境,通常植物繁茂,易形成沼泽。在层序上,下部为前三角 洲粘土沉积,向上变为富含有机质的沼泽沉积。岩性主要为浅橄榄灰色-橄榄灰色、灰-灰 黑色薄层状泥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组合,夹薄层粉砂岩、煤层,虫管、虫迹和生物扰动构 造极其发育。
图4-6 HZ13-1-1湖泊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沉积旋回剖面结构
(3)水下天然堤
该微相是陆上天然堤的水下延伸部分,为水下分支河道两侧的砂脊。退潮时可部分地 出露水面成为砂坪。岩性主要为浅灰-棕灰色粉砂岩、浅灰色细粒砂岩,以发育流水形成 的波状层理为主。
(4)水下决口扇
水下决口扇微相形成于洪水期,是河水越过水下天然堤后于水下分流河道两侧发生悬 移载荷垂向快速加积作用的产物。因此,水下决口扇具有沿水下分流河道两侧分布的特 征。在垂向剖面上,水下决口扇大多数直接覆盖在分流间湾的泥岩之上,砂岩底部常见明 显的冲刷面,岩性以浅灰色细-中粒砂岩与灰色粉砂岩互层组合为主,分选差,见浪成沙 纹层理(图版Ⅱ-6)。
(5)河口坝微相
该微相特征与海相三角洲河口坝相似,一般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的前端或侧翼。与水下 分流河道相比,河口坝经常遭水下分流河道改造破坏而保存不全,或与水下分流河道呈交 替发育连续叠加状,因此砂体规模较小,厚度较薄。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灰褐色粉砂岩粒 砂质泥质,因河流带入的营养物质丰富,生物扰动构造非常发育。
4.2.2.3 前三角洲亚相
此亚相占据三角洲前方较深水的位置,水动力条件较弱,以接收洪水期涌入湖泊的悬 移质沉积物为主,因此,间歇性的沉积速率较高,堆积厚度大和沉积物粒度细。岩性以沉 积灰褐色、黑褐色等暗色泥岩为主,间夹薄层粉砂质泥岩和粉砂岩,普遍发育水平层理,虫管及生物扰动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