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与人为善也是要讲,天时地利人和的。
常听到说,好心办坏事,吃力不讨好,事与愿违的事情多了。这可不是简单地划分IQ EQ界定的问题。好像天生有这样一种人,彪呼呼的,什么事都难不倒他,什么事情在他看来都非常的简单,无论什么事情都只有一种结果,简单粗暴,根本不愿意听当事人的事情经过和意愿需求,行事作风,像极了三国的张飞,一顿猛操作。当结果不如预期的时候,一脸委屈的样子,还振振有词:好人做不得……我真是吃力不讨好……诸如此类的借口,仿佛一切的事情都与他无关。
虽然说不知者不怪也,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多少是有些无奈的。他连自己错在哪里都不知道,我们常常用无语来形容这种糟糕的情况。当然,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要避免成为这样的人。
第一点,细心。
首先,你想给别人提供帮助,你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掌握最好的时机,运用合适的办法,通过恰当的语言和方式,推进这件事情的发展。
其次,事情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最初制定的方法,可能在后期因为情况的变化,需要做一些相应的调整。我们要做的是因地制宜,见机行事。三思而后行,是非常恰当的。本来以为是锦上添花。却不想火上浇油,这里面的观察和思虑,都是非常重要的。聪明的人。只需要四两拨千斤,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既解决了问题,也兼顾了当事人的面子,事情会处理得非常圆满。
第二点,耐心。
在提供帮助的过程中,最怕越俎代庖。本来是个协助者,一不小心c位出道,成为当事人之一,那就尴尬了。充分尊重别人的想法,尽可能的理解别人的处境,给彼此留些余地。遇事则缓,也许别人所需要的只是倾听,并不是要你过多的干预。只需要你付出时间。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即可。
第三点,平常心。
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短处,不是样样事情你都做得来的。要量力而行,知难而退。如果明知道自己能力有限,还要硬着头皮上,结果可想而知。要承认自己的不足。要适当的示弱。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更多的理解。
另外,一旦提供了帮助,心态要摆正。只要事情能解决,帮助到自己身边的人,就可以了,其他的多想无益,反而会横生枝节。
最后总结一下,只要做到以上三点,我想就可以很好地避免在人际交往中尴尬的境地。与君共勉。
人际交往是一门社会行为艺术,应该好好学习,非学无以通其髓,非学无以晓其妙。
很早前,便对知识这个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有过思考,大抵写在下面,以此开启本题目的解析。窃以为:
知识起码分三块:
1-文化知识。即人所共知的书本知识,也就是我们每年高考要考的知识。
2-社会知识。人必定是活在社会上的,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因而熟练掌握必需的社会知识就显得无比重要。而人际交往知识就是社会知识里面的核心内容。最近几年,人际交往知识的多寡又被赋予一个重要名词——情商,人际交往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专业知识。顾名思义,干啥要懂啥,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自己从事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
上述三者合起来才叫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文带来的重要启示就是把以人际交往为核心内容的社会知识纳入到知识这个概念当中,凸显人们追求人际和谐、享受健康生活的美好向往。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要打交道,这就需要每一个踏入社会的人都应该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并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常识,熟练运用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和谐共生,以此营造有利于社会个体精神愉悦的和谐氛围。
在此郑重发出呼吁,所有社会人都应该把社会知识的学习当做人生之大事,当做有效避免人际交往中不和谐事件发生的金钥匙来对待,以全面提升人际交往水平,促进社会人文和谐。
当别人请求你帮忙时,允诺三分做七分,只能做到三分的就不要允诺了,为什么?因为你拍着胸口说这事放心交给我了!往往会提高对方的心里预期,如果没做好,对方肯定想是你没尽心尽力。
什么都为他去做,却还是不如什么都不做的人来的关系,真的会寒心, 也会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