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日两国实现自强,各自做出了怎样的“基本选择”

2025-02-24 13:03:4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展了旨在“富国强兵”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2、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之比较:
  (1)洋务运动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变革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校和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
  (2)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变革内容:
  政治方面:
a 废藩置县(作用:消灭了封建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b 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经济方面: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a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b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军事改革
:内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

  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a 提倡新文化(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封建文化) b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3、变革结果比较分析:
  日本迅速成为东方新兴工业强国,而中国虽然客观上带来中国教育、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岂不,但中国既不富也不强。甲午战争成与败,则是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成与败的最好验证。日本以较全面的改革跟上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并逐步摆脱了民族危机,中国则遭到了更多侵略。所以只有跟上潮流的改革才能推动国家发展。

  4、原因分析:
  国际环境不同: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中国,国际环境不利。造成洋务运动举步维艰;客观上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改革遇到的阻力不同:清王朝中顽固势力强大,反对变革。而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通过武装倒幕,倒幕派改革力量建立了新政权,因而能够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
  两国推行变革的力度不同:中国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实行“有限变革”;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实行包括改革政治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全方位“变革”。

回答2:

十九世纪 sixties年代,日美两国的崛起:殊途同归的崛起之道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和美国在各自的崛起之路上异军突起,他们的奋起之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面临着巨大的内忧外患,都选择了自强不息的道路,都做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选择”。
日本:脱亚入欧,学习西方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日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和脆弱。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著名的《五条誓文》,拉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明治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除封建制度,建立近代化的政治体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日本大力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文化,派遣留学生出国,聘请外国专家回国传授知识。通过脱亚入欧,学习西方,日本实现了国家的快速崛起,成为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美国:西进扩张,开发资源
对于美国而言,其崛起之路与领土扩张和资源开发息息相关。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不断向西推进,获得了 vast 的领土,土地面积大幅增加。这些新领土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木材和农田,还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此美国大力建设铁路和运河,打通了东西部之间的交通,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西进扩张和资源开发为美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支撑其崛起为世界强国。
殊途同归:自强不息
虽然日本和美国崛起的具体路径不同,但他们都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基本选择”:自强不息。面对外来侵略和内部挑战,他们选择了奋起反抗,学习先进,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结语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和美国在世界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他们的崛起之道,为后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自强不息,学习先进,敢于开拓,这是崛起之路的基石,也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