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出同门,一家人开的。
陆稿荐是无锡藕塘人陆步高夫妻在清朝同治年间创办的,陆氏夫妇的两个儿子叫陆稿、陆荐,就用他们二人的名字作为店名。
最早的陆稿荐店开在无锡今工运桥堍,后来大儿子陆稿到苏州与姑姑一起开了陆稿荐在苏州的分店,这才有了苏州陆稿荐。再后来又因为无锡城里出现了打着陆稿荐旗号的山寨店,无锡陆稿荐就把店名改成「真正老陆稿荐」,至今使用。
说起“陆稿荐”,在江南可谓是响当当的招牌,嘉兴、苏州和无锡都有陆稿荐,那么他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无锡的陆稿荐在清同治年间创办,以熟肉为主,现在叫“真正老陆稿荐”。有史料记载,它最早做的是无锡酱排骨并形成品牌,无断代传承至今已有140余年。
苏州陆稿荐创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在苏州东中市崇真宫桥堍,以酱蹄出名。至咸丰十年(1860年),因遭战乱兵火,损失殆尽。同治五年(1866年),陆氏后人在崇真宫桥原址重振家业。
嘉兴陆稿荐主营的是酱鸭,创始人是黄富生,苏州人士。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从苏州官前街的陆稿荐学徒满师后,就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曹秀英,来嘉兴创业。
初来嘉兴,黄富生在大坛弄口靠近北京路这里摆了一个小摊头,但所卖的苏式酱鸭不符合嘉兴人的口味,生意惨淡。还好黄老板天生爱专研,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嘉兴人虽然也爱吃甜的,但没有苏州人这么喜欢,于是不断改良酱鸭的口味,最终形成香气诱人、咸鲜适口、自成一体的酱鸭风味。并在嘉兴北丽桥开了间陆稿荐酱鸭店,成为嘉兴一道风味美食。
据1991年嘉兴市商业局编的《嘉兴市商业志》记载,陆稿荐酱鸭店创办于1935年,位于北丽桥堍,是一家专营卤味熟食的著名老店,属苏式风味。酱鸭是该店的拳头产品,1987年获浙江省商办工业名优产品“玉兔奖”,1988年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1990年获浙江省新优产品“骏马奖”。1988年在苏州设立分店,就地加工酱鸭,1989年营业额87.96万元。
不过在80年代中期,黄老板退休后,嘉兴陆稿荐酱鸭的口味就没有能传承下来。现在嘉兴陆稿荐商标名称叫“月河禾城陆稿荐”,老板叫成明荣,他以前经营着一家酱鸭厂。月河街刚开发那会,他嗅觉比较敏锐,于是陆稿荐三个字又重现禾城。
我是80后,所以没有尝到过北丽桥陆稿荐酱鸭的味道,个人比较喜欢吃文虎酱鸭。现在月河街的陆稿荐酱鸭太甜了。不过每次去月河街,我总要去陆稿荐的外卖窗口买几串豆腐干,买点鸭肝鸭胗和鸭脚板,味道不错。成老板能把陆稿荐这三字在嘉兴重新做起来,还是付出不少心血的。
综上所述,嘉兴陆稿荐是苏州陆稿荐的徒弟店,无锡陆稿荐和苏州陆稿荐则是出处有所不同,相同的是都有一个姓陆的老板。
此外苏州陆稿荐是最早注册成商标的。但无论是苏州陆稿荐、无锡真正老陆稿荐,还是嘉兴的月河禾城陆稿荐都不是陆氏后人在经营了,甚至这三个商标也不属于陆氏后人,不得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说起“陆稿荐”,在江南可谓是响当当的招牌,嘉兴、苏州和无锡都有陆稿荐,那么他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无锡的陆稿荐在清同治年间创办,以熟肉为主,现在叫“真正老陆稿荐”。有史料记载,它最早做的是无锡酱排骨并形成品牌,无断代传承至今已有140余年。
苏州陆稿荐创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在苏州东中市崇真宫桥堍,以酱蹄出名。至咸丰十年(1860年),因遭战乱兵火,损失殆尽。同治五年(1866年),陆氏后人在崇真宫桥原址重振家业。
嘉兴陆稿荐主营的是酱鸭,创始人是黄富生,苏州人士。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从苏州官前街的陆稿荐学徒满师后,就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曹秀英,来嘉兴创业。
初来嘉兴,黄富生在大坛弄口靠近北京路这里摆了一个小摊头,但所卖的苏式酱鸭不符合嘉兴人的口味,生意惨淡。还好黄老板天生爱专研,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嘉兴人虽然也爱吃甜的,但没有苏州人这么喜欢,于是不断改良酱鸭的口味,最终形成香气诱人、咸鲜适口、自成一体的酱鸭风味。并在嘉兴北丽桥开了间陆稿荐酱鸭店,成为嘉兴一道风味美食。
据1991年嘉兴市商业局编的《嘉兴市商业志》记载,陆稿荐酱鸭店创办于1935年,位于北丽桥堍,是一家专营卤味熟食的著名老店,属苏式风味。酱鸭是该店的拳头产品,1987年获浙江省商办工业名优产品“玉兔奖”,1988年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1990年获浙江省新优产品“骏马奖”。1988年在苏州设立分店,就地加工酱鸭,1989年营业额87.96万元。
不过在80年代中期,黄老板退休后,嘉兴陆稿荐酱鸭的口味就没有能传承下来。现在嘉兴陆稿荐商标名称叫“月河禾城陆稿荐”,老板叫成明荣,他以前经营着一家酱鸭厂。月河街刚开发那会,他嗅觉比较敏锐,于是陆稿荐三个字又重现禾城。
我是80后,所以没有尝到过北丽桥陆稿荐酱鸭的味道,个人比较喜欢吃文虎酱鸭。现在月河街的陆稿荐酱鸭太甜了。不过每次去月河街,我总要去陆稿荐的外卖窗口买几串豆腐干,买点鸭肝鸭胗和鸭脚板,味道不错。成老板能把陆稿荐这三字在嘉兴重新做起来,还是付出不少心血的。
综上所述,嘉兴陆稿荐是苏州陆稿荐的徒弟店,无锡陆稿荐和苏州陆稿荐则是出处有所不同,相同的是都有一个姓陆的老板。
此外苏州陆稿荐是最早注册成商标的。但无论是苏州陆稿荐、无锡真正老陆稿荐,还是嘉兴的月河禾城陆稿荐都不是陆氏后人在经营了,甚至这三个商标也不属于陆氏后人,不得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苏锡常的并驾齐驱,主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现在常州掉队了,地盘大小与人口的多寡被认为是首要原因。
但是到了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后,苏锡常三地的命运再次被改写。
对比可以看出,过去十年间,只有常州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上升了,苏州和无锡则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曾经有个响彻全国的城市组合,叫做“苏锡常”。
苏州、无锡和常州,苏南地区这三座接连在一起的城市,曾经引领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风潮。
1983年,费孝通就是总结在苏锡常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这一概念。
“苏南三霸”红极一时
“苏南模式”红极一时,苏州、无锡和常州被誉为“苏南三霸”。
苏州的赫赫威名,自不必多言。过去二三十年来,一直都是中国最牛地级市,GDP稳居全国城市前七,最高排到全国第五,甚至一度有赶超深圳之势。
无锡是第二牛地级市。曾多年跻身全国城市前十强,并一度力压南京,逼得堂堂江苏省会城市不得不扣上“苏小三”的帽子。
常州能够与苏州、无锡相提并论,足见实力不容小觑。
早在1975年,新华社就用连续报道的方式,发表了常州工业大发展调查报告,号召全国学习常州经验。彼时的常州,如一颗耀眼的星辰,以“农字当头滚雪球”、“小桌子上唱大戏”享誉全国。中央还提出“中小城市学常州”的口号,一时风头无两。
但如今,这颗明星似乎逐渐暗淡了下去,已经很少出现在中国城市竞争的第一方阵之中。
论经济总量和城市名气,常州已无法与苏锡相提并论。2018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97亿元,无锡达到11439万亿元,相比之下,常州只有7050亿元,已不足苏州的零头。
“苏锡”过去几年已经很少带着 “常州”玩了。各大论坛网友甚至戏称“苏锡常”变成了“苏锡无常”。譬如地铁建设,常州就远远慢于苏锡,苏锡两市早有两条地铁通车,常州则是直到2019年才正式跨入“地铁时代”。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这都是同门呢老字号所传承的独特产品、精湛技艺和经营理念,具有不可估量的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老字号承载着优秀的文化,是新时期开展诚信兴商、弘扬商业文明的核心内涵和宝贵财富不经意间,你会发现许多带“记”招牌跃入眼帘,是为了简单易记,还是其中暗藏大学问?业内说法还真不少。
在湖北汉口卢沟桥路附近,短短不到100米的小巷内,聚集了三四家店铺取名为“×记××”的早点铺和餐馆,一些周边的居民喜欢前来过早、聊天,颇有一份“老字号”风味。“张记”早点店老板介绍,在早点店名中加个“记”,主要是不想用太花哨的店铺名字,用自己的姓氏加一个“记”字,方便好记又流行。
汉口江汉路、武昌司门口和青山恩施街也风行“记”字店铺,主要集中在汉味早点和特色小炒。老字号“石记热干面”老板介绍,家族卖热干面40多年,当时取名就是图个简单易记,“记”是早期家族企业的标志之一,用自家姓氏取名可以说是很久之前“老土”的命名方式,许多老字号小吃都喜欢加“记”,可如今市面上冒出众多的带“记”招牌,他们也很无奈。
在中山大道上卖了7年热干面的李老板说,他的店是三兄弟一起创办的,店铺取名“李记”相当于李氏。
武汉餐饮协会负责人涂水前说,历史上许多店铺都是以姓氏来打造自己的品牌,“记”在传播领域具备天然的广告效应。不过现在带“记”招牌泛滥,市民真正记得住品牌的没有多少,商家只有从自身产品质量上严格把关,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打响自己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