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子在诸子百家中虽然是一个冷门人物,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战国时期还有这样一位人物。但是尸子的理论和名言我随便说几句,大家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句话出自尸子啊!
比如:“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这句讲述君民关系的名言一言点破百姓的重要性。
比如:“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简单明了的概括了宇宙的定义。
再比如:“自井中视星,所见不过数星。”坐井观天的故事,极有可能是在这儿得来的。
我们从尸子这些只言片语中就可以知道了尸子基本上什么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都懂一点,是诸子百家中的杂家的代表。
根据汉代班固的考证,尸子原名叫尸佼,是鲁国人。在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秦国相国商鞅,并加入商鞅团队。
由于尸佼本人才华横溢,甚至一度被商鞅当作老师一样请教。但是后来商鞅因为谋反,不但自己被杀,而且整个家族、门客、亲朋好友,被牵连的人不计其数。
尸佼在这个时候跑路去了蜀地,并且发奋著书,把自己的思想写成了二十卷的《尸子》,并且凭借此书成为先秦诸子百家之一。
尸子,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汉书》
所以说如果按照汉书中的记载,尸子就应该是商鞅的老师。而且应该在商鞅的生活、思想、治国理念里,尸子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因为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尸子》等书籍,在东汉时期,已经不怎么流行了,所以班固的记载也只是一面之词。
所以我们在往前看看,在汉武帝之前就已经成名的著名学者刘向记载:尸子名佼,是晋国人,他不是商鞅的老师,而是商鞅的一位重要门客。
刘向还说,商鞅在制定立法、政策的时候,曾多次向尸子请教。
今按《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卫鞅商君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之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又六万余言。卒,因葬蜀。--刘向
这种说法和班固的说法比较,除了尸子到底是鲁国人还是晋国人有争议,甚至还有说他是楚国人的,但是尸子和商鞅之间的关系其实反而得到互相印证,可以确定的是:
1、尸子和商鞅关系非常好;
2、尸子在商鞅变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尸子在商鞅死后活了下来,整理了《尸子》一书。
根据这三条我们大胆假设,尸佼可能身世不显,在乱世中也在各国寻求用武之地,后来发现秦国在招贤纳士,于是从鲁国或是三晋之一来到了秦国,因缘巧合之下以门客的身份结识了商鞅。秦国相国商鞅在了解了尸佼的才华后,非常尊重他,一些关于秦国变法、治国理念、政策执行都要和尸佼商量。(这恐怕就是班固说的师事之)
等到商鞅死后,尸佼看事不可为,于是跑到蜀地,隐姓埋名把自己这么多年的思想和认知写成二十卷的《尸子》一书,也因此被尊称为尸子。
可惜的是,在屡经战乱后,唐代还有学者看到《尸子》一书,到了宋朝的时候此书已经遗失不可考证,目前可以看到的《尸子》是清代学者整理改编而成,我们已经不知道原始的《尸子》是啥样的了,遗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