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做菜讲究“口”味,京剧追求“京”味,舞蹈注重“韵”味,一节好的数学课肯定有着浓浓的“数学味”。什么是“数学味”?也就是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要求人们在想问题和做事时追求数量精确性、过程严谨性、条理简约性,数学问题的有效又合乎逻辑,思考与表达的高度概括性,数学概念高度的抽象性,这些都是数学味。说到底数学味就是数学精神,数学的思想方法,它就是数学美的所在。数学课该如何来上出“数学味”呢?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努力提升专业素养
有时候数学课堂上出现缺失“数学味”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理解出现偏差,或者是教师本身数学专业知识不扎实而造成的。毫无疑问,数学教学在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要发挥育人的功能。但由于认识的肤浅,教师往往不是从数学教学的内部去挖掘教育因素,而是以简单的方式从外部添加,结果导致“数学味”淡化。郑毓信指出:“数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作风;可以使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风格;可以使学生增强拼搏精神和应变能力;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可以使学生具有数学上的直觉和想像力等等”。这些特有的素质和能力,是只有或主要通过数学的学习才能逐步培养形成的。显然,这些特有的素质与能力也是构成“数学味”的重要元素,是当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认真挖掘和努力体现的。这需要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领会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善于提炼具有数学本质的材料
翻开现在小学课本,图片丰富,形象生动,不管是例题还是练习题都十分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生动的教材有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地培养,图文并茂的设计对还处在形象发展时期的儿童学习数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然而有数学味的数学语言和思考在书上却不多。数学学科有着独特的数学魅力,“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魅力要比一堂热热闹闹的数学生活化的课有意义得多”。例如:数学要培养学生的一种想象能力,在学习之初可借助实物,但是渐渐地要学会脱离实物来进行思考,如果始终需要借助实物来思考问题的话,就忽略了数学的简约、抽象的特点,教学中的“数学味”被浓重的“生活味”掩盖住了,学生也无法体会数学的简单、抽象的美了。如在分数初步认识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经常会在课上设计切割物体的情景,比如让学生分月饼、吃月饼或分西瓜、吃西瓜,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数学生活化”就应该得到质疑。因为学生在切月饼和西瓜时,他们的数学思考已经淹没在月饼、西瓜等色香味引起的其他想象中了,而把“平均”之类的数学思考抛在一边。
三、设计问题要有目的性,排除课上“非数学”的干扰
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数学味,学生怎么想、怎么说,与教师设计的问题很有关系。例如:在看一副小鸡图的时候,我不是笼统地提出:“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因为这样学生难以想到要说数学方面的内容,于是我会问:“请用一个算式表示图中小鸡的数量”,学生就会往算式上想,也就是要学习的内容。也许现在,有些数学教师会认为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就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这是没有错的,但是,开放性应该是数学问题的开放性,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特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现,强调的是数学思维活动,而不是其他活动。课堂所设计的操作活动应该是数学思维活动。现在,数学课堂内大量运用活动形式开展数学内容的学习,这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是值得提倡。但是,如果活动的内容不是数学所关注的,那么对学习数学没有半点帮助。如果一堂数学课这样的活动多了,那就不是数学课了,数学课也就是失去了数学味。一堂数学课不能承载太多的额外任务。有些与数学无关的内容不是不要,而是要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之中。数学课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这个大前提下,将相关的内容渗透在数学材料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与领悟,准确把握数学术语的含义。否则,数学课就失去了她本身的魅力。《数学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强调观察、实验、猜测等探索性活动,部分教师由于不能把握数学上观察、猜测的意义,将猜谜语式的活动也认为是数学上的猜测或猜想,误导了学生,以致学生在课堂上尽是毫无目的地说出许多与数学毫不相干的东西。数学课要上出数学味,只有在体现数学上下功夫,才会有精彩的课堂。任何热闹、哗众取宠的数学课是达不到数学教育应有的目标的。我们只有认真研读数学教育理论,不断探索数学教育实践,才能上出有数学味的数学课。
四、让学生熟悉数学语言,逐渐规范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的应用,也体现了学习数学的程度和对数学的理解程度。例如长方形的长、宽,正方形的边长,平行、垂直,正三角形,正多边形,循环小数,分数中的平均分,除法的意义中的包含除、平均除等等。这些在小学数学中的数学专用词汇,不光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得精准、恰当,而且还要让学生也学会运用这些数学语言进行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
首先,教学要重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系统、完整的掌握。符号是数学语言的基本词汇,定律、法则、公式和特定的表达程式构成了数学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掌握好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进行交流,教学中要不断地引导帮助学生将他的表达向更简洁、更科学、更符号化的方向发展,即向符号语言与图式语言靠拢,而不是停留在繁琐的描述或浅层的心理感受上。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数学语言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数学老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上课要用规范严谨的数学语言,给学生一个示范作用。
五、学生会用数学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笛卡尔说过:“数学是使人变聪明的一门科学”。数学思想方法反映着数学概念、原理及规律的联系和本质,是学生形成良好知识结构的纽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桥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斯苗儿指出:“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极限思想、符号化思想、集合思想、转化、建模的思想以及猜想、验证的方法等”。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单纯是知识的获得和反复的操练,贯穿始终的还有数学思想方法。如果说数学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条明线的话,那么蕴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一条暗线。教师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抓住教学内容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上,应该努力向抽象概括思维迈进。
关注数学味,决不意味着否定数学需要生活化,恰恰相反,这是在更高的层面上肯定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价值。为了更好地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让全体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使一部分学生有更高的发展——获得更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传承优良的数学传统,避免数学学习处于“浏览”层面,我们必须让数学课堂回归科学与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