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没出现的比较厉害的人物

半仙就不用说了
2025-01-07 05:09:3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胡昭,字孔明。
  百度百科对他介绍如下:
  〔三国·魏〕字孔明,颍川(今河南禹州)人。生于公元161年,卒于公元250年。昭善史书,与锺繇、邯郸淳、衞觊、韦诞并有名。尺牍之迹,动见模楷。卫恒云:“昭与锺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锺瘦。”张华云:“胡昭善隶书。”卒年八十九。《魏志管宁传、书断》
  初避乱于冀州,袁绍征之,辞而不就,隐还乡里。曹操为司空丞相,多次请之,胡昭无奈,只好应命见曹操,但到了之后,自陈一介野生,无军国之用,仍恳求归去。曹操不得不无遗憾地说:“人各有志,出处异趣,勉卒雅尚,义不相屈。”胡昭便居于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颇有德行于世。胡昭在书法上亦取得了较大成就,当时与邯郭淳、卫觊、韦诞并有声名。此外,在书法艺术上较有成就者如刘德升(善行书)、刘胜(钟觊师)、孙子荆、关枇杷、师宜官(梁鹄师)、宋翼(钟觊弟子)、崔璀(蔡邕弟子)以及蔡琰等,可惜事迹多巳无考。
  他比诸葛亮年长20岁,又比诸葛亮晚死16年,终年89岁。胡昭长期隐居深山,终生不仕。有关他的活动情况记载很少,但仅从散见于一些史料、典籍中零星的文字记载来看,胡昭的才华智慧绝不在诸葛亮之下。�
  胡昭的青年时代,正是朝廷腐败,外戚宦官交替执政时期。他幼读经史,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典史,工于书法。弱冠之年就以其绝世才华而为世人称道。他因厌恶仕途生涯,为避免无休止的郡县察举(察举,东汉王朝选用官吏的方法之一,即由地方官吏察求“贤材”,举为官吏),公府辟召(辟召是公卿大臣及郡守自行启用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属员),就客居冀州,醉心于经史书法。�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权臣干政 ,汉室衰微,群雄并起。各路诸侯为在争夺地盘和扩大势力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纷纷招揽人才。素有“四世三公之家,门生故吏满天下”之称的袁绍,闻知胡昭乃颍川名流,才华盖世,韬略过人,不惜降尊纡贵,多次登门拜访,请胡昭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但由于他厌恶仕途险恶,因而对袁绍之邀“坚辞不就”。通过与袁绍的几次接触,胡昭看出袁绍嫉贤妒能。他为防不测,就悄悄地逃离冀州。果不其然,未过几日,袁绍命人缉拿胡昭,可是胡昭早已如闲云野鹤一般,躲进了深山老林。�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发布“唯才是举令”后,颍川大批仁人、志士纷纷投靠曹操。求贤若渴的曹操得知胡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后,连续多次派人请胡昭出山入仕。但胡昭不愿做官,“信然不起”。后来曹操仍不厌其烦,再次相邀,事出无奈,胡昭只好去面见曹操,自陈胡某乃一介村野民夫,无军国之用,早已习惯于躬耕樵读的田园生涯,做官入仕,非我辈所为,断不从命,还望丞相见谅,让他息隐山林。曹操见胡昭态度坚决,难以挽留,只得慨叹“人各有志,出处异趣”,听任胡昭回归故里。后来胡昭为了躲避各路群雄无休止的辟召,索性迁居到陆浑山中(今河南嵩县东北)。�
  当时胡昭所居住的陆浑山,绵延三百里,散居着许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穷苦百姓。由于散居,他们的子弟都无缘读书。这些居民之间,常常由于一些琐屑小事而发生争斗。胡昭看到这种情况,就开馆办学,教他们识字、读书,使他们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同时,对山中居民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劝说、化解,很快使这些居民之间平息了争斗。因为胡昭得高望重,教化四方,所以他居住的三百里山川,逐渐消除了诸如侵害斗殴等不良现象。
  胡昭在陆浑山开馆办学,声名远播,很多世家子弟都前来求学。这些人中,最有名的就是曹魏的司马懿,司马懿是河南温县的世家大族子弟,当他听说阳翟名士胡昭在陆浑山开馆办学后,就慕名前去学习。胡昭慧眼识人,见司马懿聪慧通达,智计绝伦,胸有雄才大略,料定此人日后必能成就一番大业,于是就竭尽全力,传道授业。由于司马懿出身于名门望族,又聪慧绝伦,为人处世,当然恃才傲物,因此他与陆浑周生结怨,当他得知胡昭从学馆离开后,周生就纠集同伴二十多人去刺杀司马懿。胡昭闻知此事后,立即去追赶周生。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终于在崤山渑池之间截住了周生一行,经他斡旋,周生才放弃了寻仇的打算。司马懿死里逃生,胡昭功不可没。�
  胡昭在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240——249年),才从陆浑山迁徙到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境内)居住。魏国朝臣频频上书,请求魏帝召胡昭入仕,胡昭都婉言拒绝。嘉平二年(250年),魏帝曹芳再次派公车特征胡昭入朝,闻胡昭在这年病逝,这才作罢。�
  胡昭一生,由于隐居不仕,因此不像诸葛亮在政治、军事方面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名动天下。然而胡昭躬耕办学、施教乡里而功在四方。胡昭在书法上,师承刘德升并推陈出新,将行书书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他与三国时的另一书法家钟繇齐名,“钟氏小巧,胡氏豪放”,世人并称“钟胡”。胡昭的行书书法广为当时的士人学习推崇,以至于“尺牍之迹,动见模楷”,成为人们学习和临摹的榜样。

  2、张机,字仲景。
  张机,字仲景,史称医圣,(约公元150年到219年)东汉末南阳郡涅阳人,其人生平史料略乏。
  从小精通博书,并对医学有相当的爱好,青年时期便十分敬佩战国名医秦越人观色察病的医术,感叹当时的名士但求在官场上追名逐利、趋附权贵而从不留意医药学。其后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后来医术精进超过其师所授。
  曾被举为孝廉,后来官拜长沙太守。人称「张长沙」,其药方集册亦被称为「长沙方」。
  张机不仅医术精湛,十分重视医德。他认为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除了要有高明的医术、更必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工作,并要有创新的医理研发精神,因此张机曾在他的著作当中对于那些『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相对斯须,便处汤药』的恶劣医疗作风批以草菅人命,表达了极大的愤慨与不满。又痛斥面对疫病流行束手无策,却『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墨守成规的庸医给予了尖锐的批评。另外并驳斥了『钦望巫祝,告穷归天』,这种请求鬼神保佑的迷信思想,犀利地指出其结果只能『束手受败』。
  当时荆州疫病流行,民众乡亲伤亡甚重。不但得病者众,而且痊愈机率甚低,对学医的张机来说不啻为医术之路的动力。大约在一九六年—二O四年,不到十年时间,由于瘟疫病流行,张机家族二百多人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患伤寒病而死的占十分之七。因此,他把重点放在传染病的研治上。他总结前代医学的理论和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对病理,诊断,治疗以及用药,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医学著作。后来流传下来的是经过晋代医学家王叔和编辑整理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种。
  张机毅然辞去官职,专攻医术,决心要制服瘟疫。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继承了历史上汉代以前的医学成果,更曾密集走访洛阳、河南、湖北、四川一带收集民间治病的方式整理成册,并收集病理的数据,加以归类和分析。将他所收集分析的民间验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反复总结和提高,并刻苦攻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在建安十五年着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该书原本散佚,经后世医家搜集整理,分成现在流行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该书属于临证医学实用技术范畴的名著。
  张机在该书中创用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继承前人关于“辨证论治”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辨证施治的原则,并取『医经家』、『经方家』两家之长,熔为一炉,根据《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加以总结,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还把《内经》以来的脏腑、经络和病因等学说,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等治疗方法及各个方剂和具体药物的选择使用,对于外感热病的产生、发展和辨证论治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和具体的治疗措施。
  在各科杂病方面,张机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朴素的表述方法,对疾病的病因、发病和每一种病的理法方药都有详略不同的论述,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他对杂病偏重于个别疾病的研究,有利于深化人们对许多疾病的认识,具有十分明显的优越性,对后世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此外并发展了病因病机学说。『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将复杂的病因概括为三大类,并阐述了三类不同的病因与杂病发生的关系,这可称为中医学中最早的比较明确的病因学说,即后世所谓的三因致病说。关于疾病的发生,张机认为是否发病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强调了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的科学观点。
  张机临证处方,法度严谨,在因证立法,以法统方,随证加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组方原则,因而被后世尊为方剂学的鼻祖,《仲景方》亦被称为《众方之祖》。在《伤寒论》中载方一百一十三首,用药品种八十七种,《金匮要略》中载方二百六十二首,所用药物达一百一十六种。《仲景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疗效显著,至今仍为国内外医家广泛应用,其中有些方剂还照原方制成了成药。足见对方剂学的贡献亦甚为深远。
  张仲景在医学上重要的贡献,是他发明了用人工呼吸急救病人,用这种方法抢救了不少危在旦夕的病人,成为世界上最早独创人工呼吸医疗技术。另外他还发明了用蜜水或猪胆汁灌肠治疗便秘以及药物外搽、舌下含药等新的技术,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灌肠术的医生,给便泌病人带来了福音。
  另外,张机还有《疗妇人方》、《五脏论》、《口齿论》等书,显见其重视医疗经验和医术的传播。
  张机是个博学多能的医生,他既重视疾病的治疗方法,又重视对疾病的预防。他受到人们的称赞和敬佩,不仅因为他精湛的医术,同时也因为他将病患的痛苦以同理心对待。

  3、卫温
  卫温 (?——231年),三国时东吴将领,曾任将军职。230年(黄龙二年),东吴皇帝孙权命他与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台湾)、亶州。虽未找到亶州,却在台湾停留近一年。回来后,以“违诏无功”入狱被杀。此后台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同大陆的联系逐渐密切,开始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编辑本段]卫温开发夷洲
  古代夷洲,就是今天的宝岛台湾。根据近代考古发掘,在台湾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如台北市园山贝家出土的石斧、石镕;台南县出土的黑陶,高雄市出土的彩陶,质地、形状同大陆东南沿海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十分相似,特别是一种几何形花纹的陶器,和福建一带的原始文化有着相同的特征。这充分表明了台湾和大陆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但是这都是根据考古发现的,而三国时代吴国卫温等开发夷洲却在史书上有着较详细的记载。
  公元229年,孙权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市)称帝,国号吴,正式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吴国领地处长江以南,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沿海渔盐丰富,江海之上水运发达,商业兴旺,经济繁荣,但是它的土地面积要比蜀、魏小,本土又是湖泊纵横,陆路交通不便,吴主孙权久有继承父兄之业,重振兴室的宿愿,但是如何扩大领土,向外发展呢?北面魏国雄据中原,势力强大,自己的实力不及;西面蜀国,虽然在221年陆逊率东吴精兵,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大败蜀军,之后刘备病死白帝城,但是蜀相诸葛亮辅助17岁的刘禅承继帝位,励精图治,不拘一格任用队材,平定南中,七擒孟获,国内安定。自己无力吃掉蜀国。这些闪耀很使孙权烦恼。一天退朝后,他和大将诸葛直谈论历史,说到了察始皇入海寻仙的事。
  秦始皇做了皇帝以后,很想使秦朝统治万年,因此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于是想尽办法炼丹求药,后来听信了一位方士的主意,派徐福带五百对童男女入海寻取长生仙药。徐福到过夷洲,那里四季如春,没有冰雪,如仙境一般,但长生不老之药本是世间无有之物,根本不可能找到,回去又伯遭杀身之祸,不敢返回,于是,漂浮到宣洲,居住下来。
  “那么,到底有没有夷洲呢?”孙权问到,“有,古代地理文献《禹贡》就记载过夷洲。”孙权翻找出《禹贡》,果然书中记有夷洲。“为什么不派人去找夷洲呢?”孙权脑中闪出这个念头。秦代既然有人到过,如今我江东航海业发达,飞船快艇无数,也一定能找到夷洲,于是孙权决定派人去开发夷洲。
  公元230年,也就是吴国黄龙二年,孙权派大将卫温和诸葛直领兵一万去开发夷洲。经过充分准备,卫温和诸葛直组成了一支有三十余艘船的队伍,带着足够的食物和淡水,率兵士一万,扬帆出海,浩浩荡荡,开始去寻找夷洲。
  经过日夜航行,数月之后,按照《禹贡》上的记载,他们终于到达夷洲。人马刚上岸,还没来得及欣赏岛上风景,岛上的高山族居民即击鼓聚集,纷纷拿着长矛、弓箭、本棍冲乐过来。卫温和诸葛直赶紧叫士兵迎击了高山族人,虽然勇敢厮杀,但他们的兵器落后。这时候,吴国士兵使用的都是铁甲、钢盔,而高山族人用的长矛都是用兽角制造的,箭头是用青石做的,又没经过训练,抵挡不住吴军的攻势,结果纷纷后退。
  卫温鸣金叫士兵不要追赶,就地扎起营寨。他和诸葛直在帐中商议如何消除误解,与土著人建立友好关系,完成吴王交付的任务。正在这时,土兵前来报告说有高山族代表求见。于是两人赶紧出帐迎接。交谈中才知道高山族人以为他们是强盗,才奋力抵抗的,现在按照当地习惯,打败方要派人到对方道谢,赠送礼物,算是和解。卫温、诸葛直马上说明他们的来意,并派代表带上礼物回拜。
  三国时期,高山族还处在氏族公社阶段,没有私有财产,过着原始社会生活,他们分成许多部落,部落成员杯做“弥鳞”,口常劳作,按照性别、年龄、强壮程度,男子担负上山狩猎、下海捕鱼、保卫部落、守护财产的职责;妇女、儿童主要是在部落的管辖范围内采集树种、野果、植物根茎,为全体部落成员准备饭食,烤肉,大家一起吃饭,平均分配食物。部落中最高首领是酋长,氏族内部完全平等,酋长的住房和大家一样,都是石房。在房子周围围上一圈木栅栏。酋长房中唯一特别的就是摆着许多人头骨,因为按当地风俗,室内陈列的人头骨越多,表示杀死的敌人越多,本领也越大。在氏族部落中,没有法律,只按习惯来处理问题。有事大家召开部落会议共同商议。
  高山族的酋长为了表示对吴军友好,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男女老少都穿上鲜艳夺目、质地精致,色彩斑斓的氏族服装,头发盘于头顶上,用骨笄束住,脖子上带着成串的珠子、贝壳、骨头等做成的项串,手腕、脚腕都带着玉石制成的镯子,成群结队,欢声雷动,载歌载舞,从白天一直到晚上,又架起篝火,吴军士兵也加入了歌舞的人群,卫温、诸葛直等与当地酋长一行人频频举杯欢庆。
  卫温等人开始在夷洲住了下来,帮助高山族人耕种,并教给他们农业生产技术和铸造技术,和高山族人相处得非常友好,但是由于水土不服,许多吴军士兵生了病,高山族入热情帮助他们医治。由于他们的医疗水平也比较落后,吴军所携带的药物也使用完了,病死的人越来越多,卫温和诸葛直商量后做出决定,返回吴国,有的高山族人愿意跟他们一同去吴国,于是卫温、诸葛直和夷洲高山族人洒泪作别,带着数千吴国士兵和高山族人回到吴国。
  从此;夷洲和大陆的经济、文化往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吴国开发夷洲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马钧,字德衡
  曾再次发明已失传的指南车、这种指南车上有一个小木人,无论如何向前、向后、还是转弯,小木人的手一直指向南方。这种装置好像现代的自动定向仪。后来在魏晋时期又出现了记里鼓车。记里鼓车分上下两层,上层设一口钟,下层设一鼓。车上有一木人,峨冠锦袍,坐于车的下层。车走十里,小木人击鼓一次;每击鼓十次,小木人就上升到上一层,击钟一次,煞是有趣。这种装置是利用齿轮传动的原理来实现的,其实我们现在汽车上用的很多里程表所用原理也一样,与这种里程鼓车没有什么区别。
  他曾改进前人所造织绫机旧式的织绫机,五十综的用五十个蹑,六十综的用六十个蹑,马先生认为有费力费时的缺点,于是他改进机械,全都改用十二个蹑。改进以后,可以随心所欲织出各种奇妙的花纹,织成后看上去象是天然形成的一样,又可以象阴阳二气反复变化无穷。
  发明翻水车,叫小孩子转动它,汲来的水自己倾流到地里,翻车里外转动,效率超过平常水车一百倍。
  百戏木偶
  有人进贡一套杂技模型,只能作摆设不能活动。皇帝问先生:“你能使得它们动起来吗?”回答说:“可以活动。”皇帝说:“可以做得更巧妙些吗?”回答说:“可以更好。”他就接受皇命制作了。他用大木头又雕又削,做成轮子的形状,放在地上,下面用流水使它旋转。下面制作了女子奏乐舞蹈的偶像,还有木偶打鼓、吹箫、叠罗汉,还可以使木偶丢木球、掷剑、走绳索、翻筋斗,动作灵活,还有木偶坐堂审案,舂米磨面、斗鸡等各种各样的动作。
  当他看见诸葛连弩时,说:“这东西巧是很巧,但还不顶完善。”他说,他可以做出一种连弩,发箭的力量能增加五倍。又嫌发石车效果差,如果敌人在城楼边挂起湿牛皮,发过去的石子碰上牛皮就滑落下来,发石车又不能连续发射。他想制作一种轮子,挂上几十块大石头,用机关转动轮子,轮上悬石的绳子逐一断掉,石子就抛射到敌人城楼,可以迅速地接连抛射。他曾经试验用个车轮挂上砖头瓦块,可以抛射到几十丈远的地方去。希望朝廷立项,让他试验并推广,结果未引起重视。这就为后人研制诸葛连弩提供了极重要的线索。

  5、阎行,字彦明
  阎行,字彦明,后名艳,金城人也。少有健名,始为小将,随韩遂。建安初,遂与马腾相攻击。行尝刺超,矛折,因以折矛挝超项,几杀之。十四年,为遂所使诣太祖,太祖表犍为太守厚遇之。昔宣曹操语与韩遂,曰以宜早辅国朝。又言止韩遂不与超合,行与遂以行父有隙,遂强以少女妻行,行不获已。及操计施,行与遂相攻击。行不胜,乃将家人东诣太祖。太祖表拜列侯。

  6、阎温,字伯俭
  字伯俭,天水郡西县(今甘肃礼县)人。生卒年不详。
  初为凉州别驾,代理上郝县令。马超兵败逃至此地时,他无法阻拦便逃回州城。马超围攻州城翼县时,州官派他突围向夏侯渊告急,半途被俘。马超欲使他劝降州城人,阎温反其道而行之,马超怒而杀死阎温。
  曹操之凉州别驾、上邽令。马超走奔上邽,郡人任养等举众迎之。温止之,不能禁,乃驰还州。超复围州所治冀城甚急,州乃遣温密出,告急於夏侯渊。贼围数重,温夜从水中潜出。明日,贼见其迹,遣人追遮之,於显亲界得温,执还诣超。超解其缚,谓曰:“今成败可见,足下为孤城请救而执於人手,义何所施?若从吾言,反谓城中,东方无救,此转祸为福之计也。不然,今为戮矣。”温伪许之,超乃载温诣城下。温向城大呼曰:“大军不过三日至,勉之!”城中皆泣,称万岁。超怒数之曰:“足下不为命计邪?”温不应。时超攻城久不下,故徐诱温,冀其改意。复谓温曰:“城中故人,有欲与吾同者不?”温又不应。遂切责之,温曰:“夫事君有死无贰,而卿乃欲令长者出不义之言,吾岂苟生者乎?”超遂杀之。

  7、王越。
  辽东燕山王越,(东汉末年)当世大侠。18岁匹马入贺兰山,只身取羌族首领首级而归,无人敢当其锋;30岁周游各州,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他力大无穷,豪气盖世,连吕布都不是其对手。此人热心出仕,最后在洛阳开武馆谋生,整日周旋在皇帝周围,希望讨个一官半职,但其时皇帝没有权威,汉末门阀观念又根深蒂固,出身平民的王越,终生不得出仕,后不知所终。
  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提到了他: 「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於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精熟。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将军非法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因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芊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 ,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

回答2:

说一下演义中出场但是被演义中才能抹杀的人或是杜撰的人物
关羽
被演义夸大的人,首先很多人已经有种被同化的意识,其实关羽比刘备大一岁,很多人都会忘记,原因刘备是皇族所以关羽称弟.
华雄并不是关羽斩杀,而是被孙策杀的,罗贯中神化关羽将很多厉害的人物的死都归于关羽身上.颜良,曹操乱军中斩杀,这里并没有关羽出场.文丑,这里确实有关羽出场,但是事实是关羽,张辽各自领军冲杀文丑,文丑死于乱军中,并没有说文丑死于关羽手上,也没有说死于张辽手上.
潘凤
无双上将,韩馥手下,颜良文丑曾被他制服,袁绍忌讳潘凤,一心吞掉韩馥的领土,在讨董卓时,袁绍曾赠马与潘凤,不过那匹马是病马,有人说袁绍为潘凤战吕布时赐潘凤美酒下药,导致潘凤死于吕布手上,原因是潘凤骑马到吕布面前马匹突然倒下,最终吕布杀了潘凤.不管有没有赐毒酒,但是那匹马绝对是袁绍的手笔.演义中很多诗赞潘凤,潘凤 字无双,凡是见到诗中无双两个字就是说潘凤.潘凤没被袁绍害死很可能和吕布 黄忠成为当代最强战神,甚至很多人认为三国中最厉害的不是吕布,而是潘凤.
陈到
演义中抹杀的人物,陈到和赵云在蜀中齐名,武艺和智谋与赵云相差无二.刘备手下白耳精兵头领,曾在刘备败走白帝城时陈到带着数百白耳精兵,死死顶住吴国的追兵,战斗力可见一斑.在一出祁山时的功绩更令人咂舌.陈到攻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大破曹真、郭淮,三郡闻风请降,关中震动.后孔明使马谡统兵,陈到多次劝谏都未被采纳.至冬季,孔明出散关,围陈仓,粮尽而还.陈到与魏延断后,魏延斩杀曹魏大将王双,陈到亦箭中郝昭腹部.
曹真何许人?不要以为此人在演义中描述的弱智,能被曹操赞誉的人岂能差?没有能力能成为都督?在谋略方面稍逊于超一流谋士.王双后期难得的勇将.郭淮,郝昭这两位魏国的文武双全的将领,郭淮曾识破蜀的计谋将困死的司马懿救下,郝昭在黄忠斩夏侯渊后设计埋伏黄忠,将黄忠战死.
为什么罗贯中会不去描写陈到,原因是他觉得陈寿(三国志作者)和陈到同姓,故意偏袒陈到的功绩,罗贯中很可能对陈寿很大歧视,认为陈寿和陈到同祖宗,所以抹杀陈到功绩.
李严
刘备伐蜀时,李严受刘璋妻弟费观举保一同镇守锦竹,又与黄忠单挑数十回合而不分胜负,后中诸葛亮之计归降。刘备死后,受诸葛亮之命留驻永安拒孟达、防陆逊,诸葛亮五出祁山时,李严为掩饰自己运粮不济之过,假托东吴举兵入川,骗取诸葛亮回师,又妄奏后主以推卸责任,后罪行被揭发,被诸葛亮废为庶人。后闻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大哭病死。
李严有谋略,又有武力,简直和姜维同一类人.甚至诸葛亮称他能和陆逊比肩的人物.可惜诸葛亮不会培养人才也罢,把人才给抹掉那是大错.

孙礼 郭淮 郝昭
这三个人都是文武双全的智将,自己去百科找找吧!

帝师 王越(用剑高手据称能和吕布分庭抗礼)
史阿 王越弟子
童渊 枪王(据说张绣 张任 赵云师傅)
夏侯兰 赵云同窗 师承童渊 入魏
廖立 荆州名士 据说谋略不输周瑜
马均 兵器发明家

回答3:

只能随便说说了,胡昭,张仲景,鞠义(其实是袁绍手下第一猛将,比什么颜良文丑什么的都厉害,就是因为不好管被袁绍杀了,但是在三国演义里面,被罗贯中做个顺水人情送给了赵云,使得赵云一枪将他挑落马下),还有高顺,没怎么发挥过,但是很厉害,个人觉得比张辽厉害,行兵打仗,为人处事都堪称一流,就是跟得人不对,跟谁不好,偏跟吕布,可惜,可惜,沮授,不说了,个人觉得三国谋士可以排在前三位的,

回答4:

马忠,潘凤,其他都是菜鸟

于禁,字文则,有勇有谋,被曹操视为心腹大将。其箭法也十分了得!后和张辽,李典一起镇守合肥,并斩杀吴国大将宋谦,可惜后中躲在一旁的吴国马忠的暗箭而死。
张辽,字文顺,五良子将之首。原为丁原将领,丁原被吕布杀死后投降吕布,后与白门楼投降曹操。武略兼有,且为人正义,忠心不二!与关羽关系甚好,结下青龙之誓。曾和关羽土山约四事,将关羽劝降。与于禁,李典一起镇守合肥。逍遥津一战八百人击溃孙权十万大军,东吴之人闻张辽丧胆千万小儿皆不敢啼哭!可惜后为保护曹丕,腰中躲在一旁马忠的暗箭伤重身亡。
曹仁,字子孝。曹洪的哥哥,为人节俭清廉。善于布阵,其发明的金锁八门阵十分了得。其守城也十分了得。在关羽的猛攻下,坚守樊城数十日,并将关羽击败。后与吴国交战时不幸中躲在一旁马忠的暗箭而死。
许褚,字仲康。山贼出身,人称‘虎痴’虎卫队二哥。常站于曹操左右,曾和马超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其实力也得到了马超的肯定!后为救曹操过河被躲在一旁吴国的马忠射死。
毛阶,受郭嘉推荐,多献计策。后中埋伏在一旁马忠的暗箭而死。
文鸯,魏国后期,武力堪比赵云!后被吴国马忠射死。

潘凤我就不赘述了,三国第一将

回答5:

高顺, 徐荣
高顺清白威严,骁勇有智,衷心仁义。不饮酒,不受馈遗。每谏布:“以智者、慎思而行”。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后郝萌反,更疏之。顺所将七百馀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下邳败,为曹操所俘,就戮。
徐荣于汴水之战中击败曹操的独立追击军,以及在梁东之战中击败孙坚的部队。在董卓死后,受司徒王允的命令与李傕交战,死于新丰之战。
要说名将,其实在三国志里有他们应得的评价,只是在演义里被忽略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