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清帝庙号的依据是什么?

100分悬赏
2024-11-20 14:36:5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庙号的意思是皇帝死后他的祭庙的名称
所以没有祭庙的皇帝就没有庙号了

谥号是周朝发明的,是君王或贵族死后,后人根据他生前的言行,所给他的一个形容词,类似民间的绰号,不过谥号是死后才有的,绰号则不一定

谥法有一定的规则:
尊贤贵义称”恭”
刚强直理称”武”
温柔贤善称”懿”
由义而济称”景”
柔质慈民称”惠”
除残去虐称”汤”
悯民会椅称”文”
......等
所同一种个性的皇帝~可能有同样的谥号
只是之前的朝代名不同,如:汉惠帝,晋惠帝,明惠帝..等
可是这种方法非常不客观,如果那个皇帝不是像纣王那样被推翻的,就算他再坏,他的子孙有可能替他取一个烂谥号吗?
所以谥号不但越来越好听,也越来越长,到最后只能用庙号来称呼,不然会没完没了

帝号应该是指年号吧!?像:天宝.开元.建安.同治...等

以爱新觉罗玄烨为例
他的庙号是圣祖
帝号是康熙
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如果谥号来称呼他~就又臭又长了..

又如西汉的刘桓
庙号是太宗
谥号是文帝
帝号有前元.后元

--------------------------------------------------------------------------------

转贴一篇谥号的文章:

谥(亦作谥) 号,就是王、公、卿、大夫( 自汉代起则是皇帝、大臣、亲贵、士大夫) 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按传统说法,谥号起始于周,比庙号要早八百年,而谥的范围也不限于帝王。

商代亡国之君是纣王。纣王姓子名辛,《史记.殷不纪》说: 「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在「辛」前加一「帝」字,是后人叙史时加添的,并非谥号; 「纣」可能是同人给他的恶谥。周代有谥,则确凿无疑,第一代周王姬发谥武,史称周武王: 武王之父姬昌虽未开创周朝,但武王追尊为王、加谥日文,称周文王。秦朝曾经废谥号。秦始皇认为,让谥是以子( 嗣皇帝)议父( 先帝)、以臣议君; 下议上就是不敬,所以秦朝皇帝无谥号( 亦无庙号) ,对大臣也不赐谥。及至汉初又恢复谥法。先帝下葬前由礼官议谥,嗣皇帝定谥。汉代标榜「以孝治天下」,自惠帝起,诸帝谥号都有「孝」字,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等。史家叙史作省称,或略去「孝」字,或略去「帝」字,例如「孝惠」、「惠帝」。庙号、谥号连称时,庙号在前、谥号在后。例如汉武帝的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谥号最初用一个字,后来有两个字的,例如战国时赵武灵王、魏安厘( 僖)王,还有三个字的,例如贞惠文子; 后世又有增字,甚至多至一长句的。

谥号含有褒贬之意,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还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 厉、幽、畅都是贬字,冲、殇、愍、哀、悼等谥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意。按前人记载,议谥是在将葬之时。未死而谥的特别例子是有的: 楚太子弑父,谥父为灵,岂料其父尚未瞑目,虽然不能开口说话,却急巴巴地睁着眼睛似有所语: 太子即改谥为成( 史称楚成王),他这时才瞑目。因为成字比灵字要好得多。另外,卫灵公因卫国发生变乱而逃亡到邻近的诸侯国,北宫喜与析朱鉏帮助他平乱归国,卫灵公如愿以偿,喜不自胜,为了褒奖平乱功臣。竟别出心裁,立即赐北宫喜谥为贞子、析朱鉏为成子( 子是爵位) 。二人生而得谥说,也属例外。

亲贵、大臣死后赐谥,唐宋有议驳制度,即由太常博士议上,若名实不相符,给事中可以驳奏再议; 明清则由礼部拟谥,皇帝核定,礼部有时也会多拟几个以备皇帝选择。

帝王美谥无过于文、武,大臣之谥极于文正。宋代夏竦死,曾惹起议谥的争论。最初太常博士拟为文正,后司马光反对而改为文庄。朝廷赐谥,很多时都是有褒有贬的,有的还既扬善、又不讳恶。例如唐代萧瑀谥号贞褊,贞表示他端直,褊表示他多猜疑。美谥亦可追夺,如秦桧死后,宋高宗赐谥忠献,意思是褒扬他危身奉上、智质有圣,至宋宁宗时追夺原谥论,改谥缪丑,那是指斥他名实相悖、怙威肆行。明清的情况则较为特别,规定礼部奏请才能得谥。换句话说,获得请谥者必是朝廷眷念怜惜之臣,其谥号自然没有贬意,只不过赞美程度有轻重之别。

最后,一个颇有趣的问题是,历代失政的帝王、失国者是否恶谥随身呢? 答案又未必。失政者亦有得美谥的,例如弑父的楚穆公、东汉的桓帝。假若失国者由新朝定谥,他们才较容易得到恶谥。

除了正式的谥号外,也有私谥。私谥始于东汉。私谥不出于朝廷,而由门人、故吏为著名文士学者所立,如东晋陶渊明的私谥是靖节征士,北宋林逋的私谥为和靖先生,世称陶靖节、林和靖。宋明时期私谥也屡见不鲜。

回答2:

楼上的都答非所问,我回答问题就是回答您所问的,其他不多说
关于您提的问题,您所问的清朝皇帝的庙号的依据,当然是根据周礼的说法来起,看看皇帝一生的作为来找个合适的庙号,例如顺治皇帝他的庙号应该是什么宗,但是因为他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个皇帝,所以他的庙号不是什么宗而是什么祖.
另外交代以下给皇帝上庙号废于秦,恢复与汉朝,汉朝时候给帝王上庙号,还是比较严格的,皇帝好就是好,平庸就是平庸,(当然在封建社会皇权最大,皇帝就是在不好,做臣子的也能说皇帝不好,只能说平,或其他的字,连庸的不能说)到了唐朝也还可以,到了明清庙号就不能反映皇帝的作为了,举例:明武宗,他的一生荒淫无度,而给他的庙号是”武”字,这就不准确了.
至于清朝,就更不感恭维了,皇帝庙号就拣好的上,就连咸丰,同治,光绪,的庙号的是上等,
再举例:乾隆他儿,嘉庆皇帝平庸,庙号确实仁宗,真不感恭维,再后来那个光绪居然是文宗?文,武二字为大,为上,就是庙号或谥号的字有上中下三等,文,武等字为上,仁宣二字也算好的,等等,一般无能皇帝都用中等的,
总之从庙号看还是不准确的

回答3:

有的是谥号,有的是庙号!

皇帝在位的时候,起个年号,作为纪年的划分依据。比如李世民年号贞观,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

皇帝去世后,王公大臣们要根据他们一生的作为,赠于谥号,属于盖棺论定的性质。
庙号的规则,有大功的叫“祖”,有大德的叫“宗”。
所以叫祖的很少,叫宗的多。
庙号是帝王才可以有,但早期很多帝王也只有谥号而无庙号。而谥号,对于有贡献的文人、武将到知名人士都可以赠与。

例如:
东汉刘秀(年号建武)——世祖光武皇帝
北魏元宏(原名拓跋宏)——高祖孝文皇帝
唐李世民(年号贞观)——太宗文皇帝
元忽必烈——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薛禅汗(元代多数皇帝有汉蒙双庙号)
清玄烨(年号康熙)——圣祖仁皇帝
清宏历(年号乾隆)——高宗纯皇帝
清载恬(年号光绪)——德宗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