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就是在皮肤下面,我们看得见的一种红色或者紫红色的斑点和斑片,实际上是渗出于血管之外含有代谢产物的血液。体内的风湿之气和血液里的一些代谢产物,引起了血液循环障碍就会出痧。
刮出来的痧和淤血不是一回事:淤血多是由外伤引起的,出血量比较多,有淤血的部位都疼痛,活动不便。刮痧以后出现的红色或者紫红色的斑点,出血量很少,是从毛细血管中渗透出来的,刮完以后就不痛了,而且由于痧的排出促进了血液循环,增加了新陈代谢的速度,具有治疗的作用。
是中医学中的病名,相当于西医称的“中暑”。
治疗方法
治疗痧症的方法一般可分为三种:
① 外治法。即痧在肌肤,可采用刮痧方法(用瓷碗口边,或用手蘸食油或盐水,在后背正中线及中线两侧,或胸腹部,或颈项自颈至肘窝等部,自上而下,自内向外,沿上述部位轻刮或轻捏,至局部皮肤泛红隆起,或显示紫黑色痧点为止);痧在血络,可采用刺痧方法(用三棱针在委中、曲泽、金津、玉液等有紫青痧筋所在的穴位。或选十宣,直刺放血)。另一种拉痧不多见,食指和中指弯曲并拢拉动脖子两侧靠近肩膀位置筋脉,出现暗红或紫黑色痧点为止。
② 内治法。即痧在肠胃,内服汤药。
③ 内外兼治法。即痧气肆行,不拘表里,内外证均见者,则诸法兼用。
针灸治疗
痧证的针灸治疗一般使用下巨虚、中脘,若呕逆,可加内关;若腹痛比较明显,可加胃俞、肝俞;若便中有血,可加三阴交或地机;若水样大便,可加陷谷或大肠俞;若米汤样大便,可加公孙;若完谷不化,可加梁丘、太白;若大便极臭,可加内庭、太冲;若有脱肛,可加腰俞;若有转筋,或加承山。一般进针后5分钟,腹内疼痛减轻,便意消失,针灸治疗时要注意的是留针时间相对比较长,一般需要30~60分钟左右,在留针过程中还要加强捻转。
痧症病人在急救时应保持空气流通,特别是暑热阻遏的病人,宜保持凉爽。痧症病后饮食宜清淡,以利于脾胃正常功能的恢复。
大家对刮痧的认识充满偏见,误解,模糊,这个视频可以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