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坦克的功劳归于英国人厄内斯特·斯温顿。
1914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陷入了僵局。正在英国远征部队服役的斯温顿中校提出,需要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翻越壕沟并能摧毁和压制机枪火力的装甲车来打破西部前线的这种沉闷僵局。
据报道,斯温顿的灵感源自一位朋友的来信。这位朋友在信中把美国的“霍尔特”农用拖拉机描述为“能够像魔鬼一样爬行的美国机器”,斯温顿由此建议制造一种装有大炮和机枪的重型履带式拖拉机,他的这一建议于10月20日被提交到英国陆军部。实际上,斯温顿当时只是想把现有的机器零部件拼在一起,从而组装成一辆类似拖拉机的新式装甲车。
但是,对坦克的发明还有另一种说法:一名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小镇的拖拉机制造商在斯温顿之前就已提出了制造类似坦克装置的设想,据说是他向英国人提供了详细的构想甚至蓝图,英国人是在其构想的基础上制造出了第一辆坦克。这位美国制造商就是埃德温·惠洛克,当时是明尼苏达州威诺纳城先锋拖拉机公司的总经理。他声称自已一直在致力于这种装甲车的发明研究,并早在斯温顿提议的两个月前就已将构想形成了文字。他还声称,因为希望向英国人出售这种装甲车,所以他向英国人提供了他的计划,但却被英国人偷偷地利用了。
据惠洛克的说法,1914年8月他正在加拿大城镇卡尔加里为他的拖拉机公司争取一份商业合同。这份合同能否签订取决于英国是否向德国宣战,如果宣战,他的商业谈判即告终止。在返回威诺纳城的途中,他极力寻求可以替代拖拉机销往欧洲的产品,这时他萌发了制造装甲战车的念头。两天后回到威诺纳城时,他对这种装甲战车的构想已是成竹在胸。当他试图在加拿大为其设计的装甲战车寻找客户而遭到失败后,惠洛克派出销售代表弗朗西斯·洛威到英国推销他们的拖拉机,同时希望能引起英国陆军对其履带式装甲车设计的兴趣。
1925年,洛威详细描述了他那次行程的经历:1915年4月,他到欧洲销售履带式装甲车时,随身带去了由惠洛克先生绘制的造价约60000英镑的装甲车的一些蓝图。他在伦敦陆军部见到了机械运输处处长洛弗特·霍尔登上校,当霍尔登上校得知根据这些设计可以生产出重量只有25吨多一点的装甲车时,急不可待说,“快说!快说!这又是一种可以赢得战争的美国发明。它可以摧毁比利时的任何桥梁。另外,你们美国人不知道我们是在左侧行驶而不是右侧,这样它还可以很好地阻断交通。”最后,霍尔登上校把他介绍给了威尔逊少校。威尔逊拿走了计划,并留下话,有没有定单会通知他的。可是直到索姆河之战,他们再也没得到任何消息。据报道,就在索姆河战役中,一种外观滑稽可笑的“奶酪盒子”出现在战场上,追赶并不断碾过德国兵的躯体。
至于惠洛克的这些说法是否真实已无从考证,因为美国历史上对此事的记载只能说明当时的一些报纸倾向于支持惠洛克的说法。但是,惠洛克后来为美国陆军制造了独一无二的骨骼坦克,至少使他的说法赢得了一定的可信度。
望采纳!!
世界第一种配备发动机和武器的装甲战车是由澳大利亚工程师莫尔于1912年发明和设计的。1911年,31岁的莫尔设计了一种履带式装甲战车。1912年,信心十足的莫尔带着自己的发明到了英国。莫尔热情地向英国陆军推荐“能够行走的履带机器”——它可以很容易地运载重型载荷在崎岖道路上行驶并能够越过战壕。可是,英国陆军官员对他发明的“怪物”不感兴趣。1913年6月,英军正式通知他,他的发明被拒绝。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军队在西线作战中伤亡惨重。英国一些有识之士惊叹地面战血流成河,开始思考突破地面战的新式武器装备。1915年,仍不死心的莫尔希望战争能够改变英军对他的发明的看法,再次递交了发明。然而,英军官员称,他需要首先制造一个模型,英军才会考虑他的发明。
他还没来得及建造新的模型,一种新型装甲战车开始在英军中诞生。英国陆军工程师斯温顿中校不知莫尔早已设计了类似的新型装甲战车,自行设计了一种拖拉机式的作战装备——几乎与莫尔设计的一样,获得了陆军的首肯。它外形酷似水柜,所以英文叫TANK,也称为“陆地战舰”。
至于为什么英国陆军没有采取莫尔的设计,而是用了斯温顿的发明。我就不得而知了。
一次世界大战初,在英国,一个名叫坦克的工业家发明了一种武器。它是一个能活动的
装甲堡垒,不怕机枪的扫射,并能越堑过沟,冲破敌人障碍,在掩护步兵冲锋的同时,还能
向敌人发射火力,因而人们把这种武器,称为“机枪破坏器”。
但是,这种武器刚刚问世的时候,并不受权威人士的重视,很多将军对它的能力和作用
估计过低,陆军大臣干脆把它叫做:“一个美妙的机械化玩具”。
坦克见自己的发明受到冷落,他并不气馁,继续进行改造,使其更加机动灵活,但因资
金短缺而进展缓慢。
这件事被当时的海军大臣邱吉尔知道后,暗地里为它筹集资金,提供武器方面的资料,
不久,便生产出一个新模型。以后,又经过多次改进,终于到1916年8月,才制造出4
8辆“机枪破坏器”,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武器用坦克的名字来命名。在此期间,德军在依普
尔战役中首先使用了毒气弹,再加上以前在列日要寒使用的穿甲榴弹,在战场大量杀伤协约
国士兵。无奈之中,英军司令海格将军不顾许多人的反对,准备把这种新型武器运用到战场
上。这样,坦克才第一次使用在战斗中。
但是,这批坦克还处于试验阶段,从未参加过战斗,就连驾驶人员也是临时从汽车驾驶
员中抽调来的。因而,在首次战斗中,只有18辆坦克开到战场,其中能参加战斗的,大约
不到10辆。
可当这十辆怪物隆隆地驶向德军阵地时,德军吓得惊惶失措,急忙用枪射击。
“当、当、当!”机枪子弹在坦克外表撞出阵阵火花,而坦克仍然隆隆前行,吓得德军
纷纷逃跑。
这时,一辆坦克爬进了一个村庄,面对这庞大的钢铁怪物,德军惊恐不已,纷纷逃离据
点,就这样,一个村庄就被这辆一坦克占领了。
还有一辆无意之中,闯进一条堑壕,吓得德军无处可逃,三百多名德军乖乖地做了俘虏。
这次胜利,使那些对坦克不以为然的将军们大吃一惊,更使英国士兵受到莫大的鼓舞,
从此,人们对这种能攻善守的兵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不久人们便发现,这种武器造价太高,速度极慢,况且无法越过泥沼地,太受客观条
件的限制。因而,在战略中显得价值不大。
1917年冬,因为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德军
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西线战场。他们调集大量的兵力,涌向西线。
为了争取主动,英军司令海格决定在法国北部发起一次战役。在讨论这次战役的部署
时,总参谋部的富勒上校主张,用坦克来突破敌军的防线。
这个决定,引出了许多将领的议论:“坦克机动性太差,必须有干燥结实的场地作保
证,我们无法把战场固定在一个特写的场地内?”
有的说:“德军阵地的堑壕有4米多宽,坦克无法越过?”还有的说:“几百辆坦克一
齐冲向敌阵,老远敌人就会知道”。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的不可开交。只见富勒上校微笑着走向地图,胸有成竹地说:
“诸位议论的很有道理,这些情况,我们早已考虑在内。诸位请看!”富勒说着,就用
手向法国北部康布雷镇一指,兴奋地对大家又说道:“该镇的南面和西面,是一片被小溪和
狭堤割裂的结实土地,这里大约有10公里的旷野,可以为坦克提供一个理想的作战场所。
敌人在此驻有6个师的人马,正好用坦克来对付他们!”
大家沉思一阵,纷纷点头称是。
富勒上校继续说道:“至于堑壕和保密问题,我们再想其它办法。”
军事会议终于作出决定,在康布雷战役中,使用大批坦克来突破德军的防线。
11月19日,300多辆坦克悄悄地隐蔽在紧靠英国防线的大森林里。为了隐蔽起
见,每辆坦克上面,涂满了彩色的斑纹,并用树枝杂草伪装起来。
次日清晨6时,天刚蒙蒙亮,英军就派出大量的飞机在空中不停地嗡嗡作响,以掩盖即
将出动的坦克的隆隆声。20分钟后,300多辆坦克同时轰鸣起来,沿着夜间用线标出的
车道,向敌军阵地冲去。
首先出现在这些坦克前面的,是有刺铁丝的障碍物。这些坦克毫不迟疑,隆隆地碾了过
去。
紧接着就是一道宽达数米的堑壕,是德军专门来对付坦克的。
英国早有准备。只见每辆坦克上都有士兵将一捆捆柴草投入堑壕,顷刻之间,就将堑壕
填满,虽有少数倾覆进去但大多数终闯了过来,向德军猛冲过去。
德军一下乱了方寸,胡乱地向坦克开炮,基本上没有命中,紧接着就疯狂用机枪扫射,
但毫无作用。
德军无计可施,只得拚命后撤,无数士兵不是被打死打伤,就是投降,还有跑的慢的,
成了坦克履带的牺牲品。英军步兵随后涌来,毫无阻挡地追击德军,不久,便渗入德军阵地
6公里之多,俘虏7500多名德军。
这次大规模的坦克冲击所取得的效果,不仅德军意料不到,就连英军官兵也喜出望外,
这使他们用很小的代价,夺取了德军阵地,赢得康布雷战役的胜利。
从此,坦克成了历次常规战争的重要进攻武器,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攻坚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 “马克”Ⅰ型坦克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英国人E.D.斯文顿(又译作特里顿)在一起意外中发现,如果在拖拉机上装上火炮或机枪,它不就无敌了吗?1914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陷入了僵局.正在英国远征部队服役的斯温顿中校提出,需要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翻越壕沟并能摧毁和压制机枪火力的装甲车来打破西部前线的这种沉闷僵局.当时的英国陆军对此毫无兴趣,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却如获至宝,下令组建“陆地战舰委员会”,亲自领导“陆地战舰”的研制工作.1915年2月,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文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于1915年9月日制成样车进行了首次试验获得成功,样车被称为“小游民”全重18.289吨,装甲厚度为6毫米,配有1挺7.7毫米“马克沁”机枪和几挺7.7毫米“刘易斯”机枪,发动机功率77.175千瓦,最大时速3.2千米,越壕1.2米,能通过0.3米高的障碍物.
坦克(20张) 1916年生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1916年9月15日,有48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但因为各种原因只有18辆投入了战斗.同时丘吉尔也为了不让德国人察觉这样新式武器,于是便以“水箱(tank)”这一海军术语为这一个新式武器命名.结果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这个单词的音译.在1918年,法国也研制出了雷诺FT-17坦克,亦在一战中立下战功.
这种称为“马克”Ⅰ型的坦克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很快就突破德军防线,从此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从那时起到现在,世界上已经制造了数十万辆坦克,成为各国陆军、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的主要作战武器.坦克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它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
坦克并非发明家发明的,坦克是由英国的斯温顿中校提出,由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亲自领导研制的。发明坦克的原因:
1、战争需要。一战陷入僵局,需要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翻越壕沟并能摧毁和压制机枪火力的装甲车来打破西部前线僵局,所以有了坦克的构想。
2、科技达到。一战时期,科技上已经有了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冶金技术、传动等相关技术,研发坦克是水到渠成的事。
3、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金钱的支持)。任何一项发明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强力部门的支持。坦克正是有了时任海军大臣丘吉尔的全力支持,才被发明了出来。
坦克的由来
1916年9月15日,英国和德国军队在索姆河上进行着大规模的战斗,双方都坚守着自己的阵地,谁也没有突破对方阵地。索姆河岸到处是沼泽地,炮弹不时在河岸四周爆炸,一股股泥浪被抛上天空,浓烟笼罩着河岸。
突然,从英军阵地上传来隆隆的巨大响声,一群钢铁碉堡似的怪物,冲出阵地,向德军阵地压去。德军士兵见到这些怪物,拼命朝它射击,用炮轰击,可是那怪物刀枪不入,还打机枪打炮,一边还击一边照样隆隆朝前压来。德国士兵一看这巨大怪物就要把自己碾成肉饼,吓得抱头鼠窜,只好躲在战壕里求上帝保佑。这些钢铁怪物轻而易举地进入德国地的纵深,给德军带来极大的威胁。
这巨大的活动钢铁垒,就是英国首次发明并投入战场的"陆地巡洋舰"——坦克。它有28吨重,乘员8人,侧外呈棱形,在两侧炮塔上共装有两门口径为75毫米的大炮的几挺机枪,采用过顶的重金属履带,刚性悬挂,最大速度为6000米/小时。没有什么通信设备,带有几只信鸽,必要时就靠信鸽去联络。
这次参战用的59辆坦克是在极其秘密情况下运到前线的。有10辆因有机械故障留在后方作"预备队",有32辆进入战斗出发地,其中14辆按时出发,9辆晚了一些时间,有5辆陷入泥潭内难以自拔,只有9辆冲进德军阵地,向纵深突进13千米。成功率只有15%,可是那壮观威风的场面给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使过去攻不动的德军阵地一片混乱,被英军轻而易举地突破了一部分;而英军士气得到极大的鼓舞。从此,坦克在战场上的价值被军事家承认了,各国都纷纷研究,很快坦克就成了陆战主兵器。
英国人发明的坦克,为什么第一批称为"陆地巡洋舰"呢?据说有这样几个原因。当时英国在世界称雄是靠海军,海军最漂亮最有威力的是巡洋舰。坦克一问世,就好比威力强大的巡洋舰,因此就叫"陆地巡洋舰";另一个原因,当时坦克上应用的炮和机枪都是从巡洋舰上拆下来装到坦克上的,由海洋走向陆地,因此把坦克称为"陆地巡洋舰"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为什么又叫坦克呢?据说英国人为了保密,在将这批坦克运往前线时,所有包装箱上都写"水桶"的名称,英文字"桶"翻成中文就是"坦克",后来人们都把"陆地巡洋舰"称为坦克。
答题不易,望采纳,谢谢!
由于一战时,机枪等自动火力出现,战争立刻就陷入了壕堑战的深渊中,为了突破德国人的战壕铁丝网和机关枪,英国人秘密将机枪和钢板装在拖拉机上,代号“水箱”“tank”于1910年9月投入索姆河战役,当时就把德国人给吓尿了,僵持的战线,立刻就被突破了,结果德国人立马就明白这个东西没那么可怕,立刻立马拿出了解决的办法,索姆河战役还是打的两边都不愿意打才结束,因为当时坦克性能不佳加之当时主流战术就是壕堑战,因此坦克不大,直到二战时期,德军装甲铁流横扫欧洲大陆,坦克这才大放异彩, 纯手打,望采纳
矛能攻击,盾能防御,看着德国人的机枪阵地和密集的碉堡,英国人就在苦苦思索,怎么才能突破呢?把碉堡和机枪结合起来就可以了,但怎么结合呢?据说某一天,英国人看见了箭猪——箭猪碰见狮子时把刺竖起来前进,就可以吓退狮子。于是英国人就把钢板,战车,机枪结合在了一起,这就是第一辆坦克的雏形。